秦晖:李光耀就是一个成功的蒋介石

原创 躺倒斋 躺倒斋书情 2024年12月31日 

林清祥是由李光耀介绍给我认识的。李光耀到我在骑楼下一张书桌,一盏无罩灯的小办事处来拜访我。他说:「来!见一见这位新加坡未来的总理。」我看了林清祥一眼,莞尔一笑。他说:「你别笑!他是新加坡顶呱呱的华人演说家,他将成为新加坡的下一任总理。」

——大卫·马绍尔

李光耀就是一个成功的蒋介石。

——秦晖

如果说李光耀是新加坡的蒋,那么林清祥就是这里的毛。林清祥1933年生于英国殖民下的新加坡。4年前开始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冲击了锡米和橡胶的价格,导致作为马来半岛自然资源出口港的新加坡产生失业潮。林清祥因此在3岁时举家迁往马来亚的乡村,依靠父亲的杂货店过活。

1941年底,日军占领马来亚。林家为躲避屠杀,搬进森林务农为生。「这地区的妇⼥和⼥孩,因为害怕被⽇军抓去强奸,所以不是躲藏起来,就是化装成男性。所有的客家⼈、海南⼈和戴眼镜的⼈,似乎是⽇军所喜欢杀害的对象。孩⼦们不得不停学,所有的学校都关闭了。」林清祥后来回忆道。

战后,英国人重返新马地区。失业率高企、食物短缺、物价飞涨都让共产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马来亚共产党控制的泛马来亚劳工联合会号称会员45万,在两地不断掀起工潮。1948年6月,英政府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将自己的战时盟友马共宣布为非法,双方展开武装冲突。

马共新加坡地下党的人数从1947年的300人到400人下降到40人到50人。由于过去的外围组织被取缔,马共于1948年9月成立「新加坡人民抗英同盟会」(简称抗盟),与各界人士统一战线,配合马共的武装斗争。

1949年,林清祥进入新加坡华侨中学。他很快成为学生领袖,组织了「反对初中会考制度」等等针对殖民当局的学生运动。林也正在此期间被抗盟发展,与马共地下党密切联络。1950年,27岁的李光耀从英国返回新加坡。他在剑桥大学获得法律学位,已经是一名执业律师。1952年,李光耀代表罢工的邮政工人与政府谈判达成和解,从而名声大噪。此后,他无偿代表了近50个工会和协会与当局抗争。

1954年,21岁的林清祥凭借出色的演说与组织能力成为抗盟外围组织「新加坡各业工友联合会」秘书长。该组织的会员从当时的1354人猛增到半年后的2万7千人,林也因此成为新加坡工人运动的最高领袖。有人统计,在1955年新加坡发生的近300场罢工活动中,只有三分之一提出了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的要求,其余均为声援某些活动,或要求释放被囚的工会领导人。街头政治在新加坡进入黄金时代。

▼ 林清祥(Lim Chin Siong,1933-1996)

1954年2月,新加坡宣布「伦德尔宪法」,建议次年的立法议会部分改为民选。英国取消了华人的政治参与限制,将选民总数从7.6万增加到30万。在全球反殖民浪潮中力有不逮的英帝国,希望在新加坡通过选举建立一个亲英政权,而后准许其独立。这一举动让占新加坡人口77.6%的华人选民成为主导性力量。他们之中多是穷困的工人,正在为母国刚刚建立不久的红色政权感到无比骄傲。

李光耀开始筹建政党,准备参加次年的大选。他通过自己的人脉获得了受英语教育的华人、马来群体和印度群体的支持。李光耀的圈子基本属于民主社会主义派别,与英国工党一样具有温和的左倾主张。李光耀明白,「在新加坡地区,凡是想得到讲华语人拥戴的任何一个人绝不可以反共。」于是他找到了林清祥。马共由于看到在新加坡和平取得政权的希望,积极支持两派的结合。1954年11月,人民行动党成立。

1955年4月,新加坡立法议会大选。竞选活动成为民众发泄情绪的管道。在一个偏僻的华人乡村,行动党举行了一次集会。日后的新加坡副总理杜进才先用英文演讲,无人响应。接着是日后的市长王永元用福建话演讲,人群开始不耐烦而有些骚动。这时轮到林清祥了。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被收拢到讲台,鸦雀无声。「英国人说,你们不能自力更生」,林清祥打趣道,「你们要证明给他们看,你们是有能力靠自己站起来的!」就这样,全场4万人刷地站起来。汗珠闪烁,拳头在空中挥舞,大家齐声高呼——「默迪卡(独立)!」

▼ 1955年8月17日,人民行动党在花拉花园举行默迪卡集会(Merdeka Rally)

大选落幕。以温和中产阶级为票仓的右翼的民主党和进步党只赢得6席,而大卫·马绍尔领导的左翼的劳工阵线赢得10席。刚刚成立的行动党虽然只派出4人竞选,结果竟获得3席(包括李光耀、林清祥)。新加坡的保守主义政治从此告终。

马绍尔担任首席部长的新内阁是羸弱的。英国总督掌握着外交和国内安全大权,而劳工阵线在议会也没有绝对多数,无法立即回应种种现实的困境。5月12日,福利巴士工人罢工被镇压,酿成全岛暴动,造成4死31伤。林清祥活跃的身影逐渐让行动党开始被一些人看做是马共在新加坡的「特洛伊木马」。

【图略】▼ 福利巴士工人罢工酿成全岛暴动

1956年,马绍尔率代表团前往伦敦进行制宪谈判。英国惧怕新加坡变色,不愿放弃控制内部安全的权力。谈判因此破裂,马绍尔辞职,劳工阵线成员林有福接任首席部长。同年8月,林有福赴伦敦与殖民署秘书进行非正式会谈。回到新加坡后他表示,第二次制宪谈判的效果全看「政治气候」。

9月和10月,林有福陆续查封了7个左翼组织(妇联、中学联),拘留相关人员。教育部长下令开除两所中学的142名学生,而学生则在其他中学和工会支持下占领校园。事件最终演化成暴动,造成13死,123伤。林清祥等工会领袖在事后被短暂拘押。李光耀尽管在公开场合仍和林站在一边,但他坚持认为这是冒进与蛮干。行动党内的派系摩擦逐渐升级。

1957年3月,林有福率团前往伦敦进行新一轮制宪谈判,李光耀、林清祥同行。英国人同意新加坡由殖民地转为自治邦,内部自治,而英国保留国防、外交、修改宪法、宣布紧急状态等权力。8月,行动党举行代表大会,激进左派在中央委员会占据多数。而李光耀等温和派不想被裹挟而拒绝就职,以示抗议。8月21日,政治部拘押了包括林清祥在内的35人。李光耀顺势重新进入行动党领导层。李立刻修改党章,规定只有「干部党员」才能投票或成为中委候选人,由此在领导层把左派边缘化。

1959年,26岁的林清祥获释,新加坡自治邦成立。人民行动党在自治邦的首次大选中获胜,李光耀出任总理,林清祥等左派担任政务次长。当时这座580平方公里的岛屿缺乏自然资源,也没有工业,几乎完全依赖转口贸易。150万人口中一大半在21岁以下,失业率居高不下。联合国技术扶助小组在1969年访问新加坡,这座岛屿在他们眼里只是「亚洲一个暗角中小得可怜的市场」,还饱受罢工和政治动荡的困扰,前景暗淡。

1961年5⽉,马来亚总理东姑·阿都拉曼重提「马来西亚计划」,希望与新加坡和英国的婆罗洲属地合并。对李光耀来说,与坚决反共的马来亚合并既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又可以获得经济腹地。但正在与马来亚进行武装斗争的马共及其在新加坡的外围组织自然持相反态度。在新加坡立法会议的辩论投票中,13名行动党左派对李光耀政府投了不信任票。

【图略】▼ 1961年6月12日新马合并辩论后,李光耀(右一)和林清祥(右二)

6月和7月,芳林区和安顺区举行补选,失去左派支持的行动党接连落败。这令李光耀和英政府看到左派夺取政权的危险。事后,李光耀开除林清祥等左派的党籍,厉行清党。9月,林清祥等激进左派组建「社会主义阵线」(简称社阵)。几个小时之内,行动党51个党支部中有35个集体辞职,23位受薪组织秘书中有19位退党。许多党支部完全消失,其中包括李光耀自己所属的丹戎巴葛支部。1962年,原属该党的党员中,只有20%缴纳了党费。行动党的基层组织全面瘫痪,而社阵控制了三分之二的有组织劳工。

1962年底,英国在婆罗洲的保护国之一文莱发生叛乱。文莱人民党党魁阿扎哈里在印尼的支持下反对「马来西亚计划」,而他在发动叛乱前与林清祥有过接触,这触痛了英国人敏感的神经。于是,英国、新加坡、马来亚一致同意在新加坡进行大逮捕,代号「冷藏行动」。1963年2月2日凌晨,包括林清祥在内的113人被捕,新加坡的左翼力量几乎被铲除。林的罪名是试图颠覆政府,把新加坡变成「亚洲的古巴」。9月,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

由于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分歧,新加坡与吉隆坡很快变得水火不容。两年之后,马来西亚将新加坡开除出了联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共和国在一片惶然中诞生,没有人知道前途在哪里。

屋漏偏逢连夜雨。英国由于财政赤字在1968年1月突然宣布,在3年之内撤销新加坡的军事基地。英国军事基地当时雇佣了2.5万人,贡献了新加坡20%的GDP。5月,英国提出了一揽子援助计划以安抚情绪,其中包括5000万英镑的贷款,以及无偿移交1900万英镑的各种设施和地产。

【图略】▼ 英国在新加坡的军事基地

从事后来看,李光耀没什么可焦虑的,因为无处不在的美国从不会任由共产主义扩张。通过经济与军事手段巩固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反共政权,是美国东南亚战略的一部分。随着越战在1965年3月后升级,新加坡被选定为驻越美军的主要采购中心,以及船舶和飞机的维修中心。美国国防部合同源源不断地涌入,前来休假的军人刺激了酒店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在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担保计划下,美资在新加坡如果因为政局不稳而遭受损失,可以得到保险赔偿。1968年,流入新加坡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2300万美元,其中美资占65%。美资工厂的员工从1968年的1500人增加到1972年的约1万人。以美资为主的外资与合资企业占新加坡制造业企业的四分之一,贡献了70%的工业产值与83%的出口额。工业对劳工的旺盛需求不但釜底抽薪地解决了工潮与学潮,甚至令新加坡在1971年放松了移民法案。

新加坡成为东南亚美国企业的中心,在1975年吸收了流入亚洲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48.6%。美国成为新加坡最大的投资者与贸易伙伴。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65年到1970年代初增长了80%,失业率从1967年的12%到15%下降到1972年的4%。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新加坡从一个转口贸易港变成了制造业、炼油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的中心。

【图略】▼ 新加坡人均GDP在1965年之后直线飙升

失去土壤的左派,其命运可想而知。1966年10月8日,社会主义阵线的议员全部退出国会,彻底放弃议会斗争。逐渐增加的街头暴力贻人口实,更加快了左翼的衰亡。

林清祥在牢里患上严重的抑郁症与高血压。他在1969年宣布辞去社阵的一切职务,退出政治,流亡伦敦。他和曾一同在工会的战友⻩翠云结婚,育有两子。他住在简陋的房屋中,靠各种杂工度过了10年。1979年,新加坡政府终于准许他回国。在实笼岗花园的⼀间单层排屋里,林清祥过起平凡的生活,直到1996年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63岁。

随着冷战结束,新加坡的政治氛围开始松动。林清祥从官方叙事中被一笔带过的反面人物,逐渐成为「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杰出政治家」。在2007年的新加坡官方历史教科书中,出现一页多的内容用来介绍他。

重提林清祥成为新加坡人面对现实困境的一种方式。李光耀与人民行动党在60年代对政敌未经审判的监禁,70年代为反共对华语教育的打压,80年代让高学历母亲拥有更高限额的计划生育政策,都在国内外受到非议。而林清祥所代表的斗争精神,他的骨头,他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永远会留在这片土地。

参考文献

Daniel Wei Boon Chua. 2017.  Us-Singapore Relations, 1965-1975. NUS Press

陈剑. 2006. 浪尖逐梦 余柱业口述历史档案.  策略资讯研究中心

康斯坦丝·玛丽·藤布尔. 2013. 新加坡史. 东方出版中心

社会分析学会. 2002. 林清祥与他的时代. 朝花企业

王元. 2020. 马来亚共产党在新加坡的地下活动. 南亚东南亚研究,(03),48-6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