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瑜伽课程的挑战与机会! 从资格证明到文化权威:老师的两种层次

示意圖/Ingimage。

未來瑜伽教學

瑜伽老師資格證明的容易度,導致兩種層次的老師產生──需要證明才能教學的老師,以及其成就等級已讓他們超越此種需要的老師。

第一種老師可以執行課程,且大多會吸引尋求社群感覺的學生,這也是工作室行銷的部分;

第二種則更為利基,他們會吸引希望探索瑜伽更深層如人體與哲學追求的學生。而這些人可能會完全放棄取得證照,因為無其必要,他們的學生想要的是他們的知識(文化權威),而非他們的資格證明(社會權威)。而將社群視為優先的人,則會吸引喜歡彼此的學生,以及至少表面上相似的人。那些優先透過瑜珈深入研究自我的人,則可能有更多元化的客群,因為擁有共同身分是次要的。

未來的瑜伽指導並非以控制身體的法則為基礎,而是持續地探索與基本主題、前提的更新概念。

這包含發展專注實踐的方法與技巧,精煉與延伸人體能力,以及調查哲學原則等。由於文化權威的重要性,學生一定是見多識廣的消費者,因為若要持續改善瑜伽教學的品質,他們需要理解什麼代表好的教學,並尋求卓越的指導。在資本主義文化下,瑜伽會在什麼地方被包裝且商品化?而這又是否為人所知?消費主義從諸多方面鼓勵學生找尋最便宜或最方便的課程,儘管他們知道這可能缺乏品質。

自1970 年代起,瑜伽的認知原則有了巨大的轉變──人們從對現實意識或經驗尋求形式改變,轉到視「社群」為優先。3 這也使得強烈尋求改變或否定身體/感官參與的肉體程序,改為追求接受你自己的「不評斷(non-judgemental)」信條,並伴隨弔詭的概念,即「轉型」會讓你成為想成為的事物。我們可以預料到,會再有一個透過人體智慧或人體考驗(trial)探索意識、更具風險的運動,而這需要紀律、時間與奉獻;然而,今日的瑜伽產業是一種文化產品,它的受歡迎源於對精神驗證的渴望,在這個時代,便利性很重要、時間是奢侈品、需要快速解決問題,並且需要培育練習,例如睡眠瑜伽(yoga nidra),需求非常旺盛。

不評斷的信條,旨在保護學生不受他人評價,並強調實踐社群的民主本質。透過這樣的觀點,所有的努力皆平等,且被視為其表達中的完美呈現。相反地,批判性接受的實踐鼓勵學生聆聽老師的洞察,並判斷這些批評中何者是有用的,再套用可幫助個人進步的內容。如果不評斷的價值被視為優先,贊同就會變成唯一選項(好比為鼓起勇氣的人接連鼓掌、將所有執行視為平等),學習的過程也跟著減少,因為該回應是慣常的(pro-forma)。如果不考慮批評的機會,特別是為了那些位於社群精神特質之外的人,就會失去接收不同意見的可能性。批判如果傳遞良好、細微且設想了解決方案,就會帶來好的影響。若在未來,社群是被人無條件接受的來源,可能會帶來不下於老師批評的判斷。

課程與班級

教師培訓課程每週營運,並為工作室面對的財務困境提供一個暫時緩衝之計,但同時也有其他解決方案,對工作室、學生及經訓練證明的瑜伽老師品質等更有利。舞蹈公司(與專業的舞蹈學校)有時會舉辦公開課程,但也有編排給有志專業人士的課程。儘管公開的課程一整年皆有,但專業課程會固定分季安排,而且中間會有休息時間,方便整合學生的學習內容,並讓訓練者有所喘息。

計畫可能會持續一、二或三年,主要取決於參與者的經驗,且需專心一致,並具備某種程度的成就或資質。潛在的參與者會參加甄選,以獲得這些夢寐以求的位置。不管他們的夢想為何,每個人都會認知到要獲取專業的職業是困難的,而跟爭取位置的候選人比起來,實際的專業機會更是少得不得了。

一般來說,瑜伽老師培訓缺乏這種現實主義,瑜伽教學是產業中的專業面,而且就財務風險來說是個困難的職業選項,你也必須對你教學的那些人之福祉,負起相當大的個人責任(與負擔)。對於那些想要在一個連貫的課程中集中學習瑜伽而不包含教學部分的人來說,幾乎沒有選擇。

而處理特定瑜伽層面而非教學的課程,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最有益處的,課程不用像培養舞蹈專業人士的模式,太長或黏著度高,最一開始可能是短期的課程(好比一週兩次,共8週),不需要參與者超出目前的參與程度。而以課程為基礎的結構,具商業與教育優點,你會預先收取費用,即公司會知道收入多少,更能分配預算。學生能從完成的事物中獲得成就感;老師則為主題發展出連貫的結構,並可為學生設定一次性課程無法達到的長期目標。課程會展示出前提(好比在倒立中操作呼吸),接著專注在以探索為前提的基本教材。

你可能不會完全理解或精煉,但這可給予你足夠資訊去持續研究,並鑑別基礎的相關性。持續期間,可讓參與者有機會消化、整合學習的東西,在這樣的方式之下,課程就不同於工作坊;工作坊雖意圖追求類似內容,但整合的時間較壓縮。

很多工作室指出,他們不執行這些課程的原因在於學生不願意報名。不知怎地,對一般學生來說,這樣的課程看似需要極大的承諾,不過,這些學生卻願意幫他們的孩子報名一學期的芭蕾或空手道課,這是為什麼?

或許是因為,他們更願意為小孩花錢,而非花在自己身上。他們認為小孩仍可學習,而自己年紀太大了,他們不認為瑜伽是一種教育事業,只覺得它是「一種運動」。儘管瑜伽緊身褲可能比一次短期課程還要貴,但緊身褲看起來算是一種合理的花費,因為它是有形的物品,而「教育」的價值轉瞬即逝。認為自己很「忙」的人會覺得時間有限,而承諾一段長期課程會迫使他們錯過4 其他東西,而花在自己身上的時間或金錢感覺太過放縱,特別是當你沒什麼有形事物可展現出來時。雖然花在娛樂(演唱會、電影、餐廳、旅行)上的金錢看起來值得,但瑜伽被認為缺乏娛樂價值,而且不是其他消遣的競爭對手。

若缺乏嚴謹思考,瑜伽是否只算是課堂的休息時間,即一種非教育的低等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