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院激烈冲突后通过选罢法、宪诉法、财划法修正案:罢免连署、大法官违宪裁判门槛提高,中央增释3千亿给地方

2024年12月20日,经过上午朝野立委激烈攻防后,傍晚6点10分,《宪法诉讼法》修正案完成三读。(摄影/林彦廷)
立法院三读通过《选罢法》修正案:罢免案连署需附身分证影本;《宪诉法》修正案:大法官违宪裁判门槛提高;《财划法》修正案:中央须多分3千多亿元给地方;朝野立委早上激烈冲突,全天进行表决大战;场外青鸟要求退回三大恶法,民团呼吁进行宪法诉讼。

《选罢法》修正案5条条文皆按照国民党再修正动议通过,提高罢免案提议跟连署门槛;包括罢免案的提议跟连署需再附上国民身分证正反面影本,若身分证影本记载资料不明或影印模糊不清,则应予删除;若伪造、假冒提议或连署者,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0万以下罚金。至于「罢免票票数需多于被罢免人当选票数才可成立罢免」的修法,由于该修正案本周一(12月16日)才送出委员会,需经1个月党团协商冷冻期后才能二、三读,外界预估会在明年1月21日会期结束前审议。

涉及大法官与宪法法庭运作的《宪诉法》,总共4条修正条文皆按照民众党再修正动议通过;大法官人数若有缺额,总统应于二个月内补足提名;将原本大法官评议所做出的判决需要现有总额半数同意提高为三分之二以上,并明文规定参与评议大法官人数不得低于10人,且同意违宪宣告的大法官人数不得低于9人。换言之,未来违宪裁判的门槛变得更高。

25年未修的《财划法》,牵涉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划分;修正案相关条文皆依照国民党再修正动议通过,通过的条文除了总纲之外都是收入的法条,支出的法条并没有修正。修法后,直辖市、地方县(市)及乡(镇市)分配到的税收会增加,而中央政府分配到的税收则会减少。

立法院议场早上爆发激烈冲突,多人挂彩

12月20日上午,国民党立法委员突破民进党立法委员封锁的入口,于主席台爆发肢体冲突。(摄影/林彦廷)
立法院20日审查《选罢法》、《宪诉法》和《财划法》修正案,民进党数十名立委为阻挡国众两党通过二、三读,在前一晚立院外民团活动尾声时,打破窗户翻入并占领议场,堆叠椅子、反锁大门试图阻挡国民党立委进入。

20日早上9点表定开会时间,国民党立委兵分多路攻坚,不到20分钟即突破封锁进入到议场。10点半左右,国民党立委更进一步清空主席台上的民进党立委,过程中发生激烈拉扯与肢体冲突,有多位立委挂彩。立法院长韩国瑜11点40分在国民党立委人墙保护下,顺利进入议场内并宣布开议。

此次议会程序类似今年5月《立法院职权行使法》通过的情形,二读投票方式韩国瑜依国民党要求不用表决器改以举手表决,针对法条的广泛讨论程序,则让各党团派人发言,但仅有民进党派人发言。《选罢法》所有修正条文在下午2点20分三读通过,《宪诉法》所有修正条文则在傍晚6点10分通过三读。由于下午5点18分就通过决议延会至午夜12点,晚上接著继续审议《财划法》修正案,直到深夜11点37分三读通过。

《宪诉法》修正:释宪同意门槛提高,至少9位大法官才能宣判违宪

12月18日晚间,数千名民众聚集在国民党党部前,表达对国民党立院党团总召傅崐萁、《宪法诉讼法》修正草案提案人翁晓玲等蓝营立委的不满。(摄影/郑宇辰)
国民党立委翁晓玲以「确保宪法法庭在审理重大案件时,能够涵盖更多元的意见和观点,避免 削弱裁判的多元性、公正性、专业性和公信力」为由,9月提出《宪法诉讼法》修正草案,将大法官人数「现有总额」修正为以法定总额的15人方式计算,并要求将宪法法庭释宪判决等的同意门槛,从二分之一改为三分之二。按照其版本草案,大法官人数须至少维持10人以上才能做成判决,但目前有7名大法官任期届满,只剩下8名大法官;倘若修法依现行版本通过,立法院又未同意任命新任大法官,未来宪法法庭将无法实质做出任何判决。

国民党和民众党认为,美日韩等国家都有明定大法官作成判决的最低人数,台湾却没有规定,恐影响判决的正当性;民进党则认为,其他国家虽有最低人数,但对于大法官员额出缺都有其他配套,台湾在没有配套下限制最低人数,只会造成宪法法庭空转,更以日前《立法院职权行使法》被宣告违宪一事,批评国民党是想订出违宪法律却害怕释宪,才要修法毁宪。

最终三读通过民众党再修正动议的版本:大法官任期届满、辞职、免职或死亡,总统必须在2个月内补足提名,宪法法庭做出判决从现行半数同意的门槛提高至三分之二以上,且参与评议的大法官人数不得低于10人,且同意违宪宣告的大法官人数不得低于9人。修法也明定回避的大法官超过7人以上时,未回避大法官应全体参与评议,经四分之三同意做成判决或裁定;未回避大法官人数低于7人时,不得审理案件。

司法院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