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就是一个巨大的饭圈。」
2024年7月31日,法国巴黎,中国乒乓球球迷观众席上欢呼。摄:Jared C. Tilton/Getty Images
【编注】端传媒“女人没有国家?”专栏,名字源于伍尔芙的一句话“As a woman I have no country”,但我们保留了一个问号,希望能从问号出发,与你探讨女性和国家的关系,聆听离散中的女性故事和女性经验。我是这个栏目的编辑符雨欣。
巴黎奥运上,女乒单打金牌争夺赛,中国观众出现一边倒支持孙颖莎、嘘陈梦的现象,奥运还没结束,公安已经抓了一名粉丝来对这种现象结案。又是饭圈,成为众矢之的。本期文章讲解中国乒乓球的粉丝文化与饭圈的关系,作者rebsduti认为,与其说是中国乒乓球吸引饭圈,不如说是饭圈将乒乓球和体育当作一个出口。当然更重要的是,国家对饭圈的利用与背弃。
(rebsduti,中国网络文化、内娱观察者)
8月3日的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是中国女乒的内部对决,陈梦对战孙颖莎。这种局面在中国乒乓球队再常见不过,所谓“对国乒来说奥运会难度不如全运会”“中国队提前锁定金银牌”。
但在巴黎奥运,却出现了惊人的一幕:孙颖莎的粉丝给同样是中国队员的陈梦报以嘘声甚至是中指,陈梦在孙颖莎粉丝们的应援声中以4比2获胜,当她戴上金牌时场内仍有此起彼伏的声音高呼著孙颖莎的名字。
这种场面既不是爱国主义也不是体育精神,粉丝强烈的爱意如此明显以至于爱必须通过否定另一个人来表达,俗称“拉踩”。
很容易立刻想到“饭圈入侵乒乓球”这样的话语。但2019年人民日报发起“我们都有一个爱豆叫阿中”时,从统治者到民间无人敢质疑如此的“饭圈化”。
套用一句网络流行的语法:中国本就是一个巨大的饭圈。
2017年5月31日,德国,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比赛。摄:Maja Hitij/Bongarts/Getty Images
2016年,中国乒乓球“饭圈元年”
一切是从“张继科醒醒”的名场面开始的。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但公众对于“国球”的热情并不是始终如一的。在90年代邓亚萍、刘国梁、孔令辉得到过国民巨星待遇之后,进入新世纪的中国人对于乒乓球的集体情绪一度有所下滑,媒体和网络论坛喜欢调侃“包揽奖牌令人乏味”,普通人家的遥控器也不会再选择确定能赢的乒乓球比赛。2007年蔡振华提出,2008年以后要开始“养狼计划”,主动帮助外国乒乓球队发展。
该计划的逻辑是,不能让中国乒乓球的压倒性优势如此明显,否则这项运动将直接变成一种外国人缺乏兴致参与的运动,而影响乒乓球的商业化和国际化。这侧面也同样反映出过度的“包揽”已经影响了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老百姓兴致寥寥。
面对网络时代,中国乒乓球队也不是没有想过追赶年轻人的喜好。2005年开始国乒在每年世乒赛都推出一版说唱单曲《乒乒乓乓天下无双》,但在网络论坛时代关注度有限,2011年第七版歌曲被媒体总结为“网友大呼雷人”。
2012年伦敦奥运是男乒选手张继科的成绩高峰,他拿下奥运金牌,创下了445天夺得大满贯的最快记录。而当时这种碾压式胜利的关注度是有限的,伦敦奥运后,“乒乓球的第三次创业”(简称“三创”)开始启动,追求“竞技体育成绩之外的目标”,即影响力和商业化。
无论是推出说唱单曲、运动员最短大满贯的神话,还是“三创”的计划,对于乒乓球关注度的提升,几乎都是毫无作用。2013年中国乒超联赛依然冷清,有一场比赛观众席仅有一个啃烧饼老头。那时候丁宁这样的选手已经算是有人气,有粉丝去看球有人要签名,但据丁宁粉丝回忆,直到2015年,粉丝看乒超联赛的感受还是“观众不多体验很好”。乒超联赛曾经长期卖不出去票,会直接给粉丝赠票。有赠票的情况下现场观众还是很少,粉丝去观赛几乎人人可以要到运动员签名并合影。
那时,成绩巅峰期的张继科并没有获得多么惊人的人气,直到四年后、2016年的里约奥运,才是他的人气高峰。尽管那一年的男单冠军和大满贯达成者不是他、而是他的队友马龙——但成绩排名在此刻不是最重要的,“饭圈”效应初次呈现——这是国乒的“饭圈元年”。
一切是从“张继科醒醒”的名场面开始的。男单1/4比赛,对阵日本选手丹羽孝希时他不在状态,5:11输掉首局,总教练刘国梁对著他大喊“张继科醒醒!奥运会了开始了!”,之后张继科迅速赢了4局拿下比赛。这种情节非常符合中国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漫画式、萌化,把一个人抽象为一个“可爱、反差”的段子,看完他“醒醒”的短视频只需要30秒不到,但以此思路去重复消费和咀嚼他则能提供长期的快乐。
2016年8月17日,巴西里约奥运,中国乒乓球教练刘国梁与运动员张继科讲话,“张继科醒醒”的名场面。摄: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从“张继科醒醒”开始,张继科伦敦奥运的辉煌才回到年轻女性的视野,女孩们自发“考古”张继科,给他加上了最符合2016年网络爱好的种种标签:性张力、痞帅、藏獒、地表最强的实力、睡醒了才有战斗力、叛逆少年终成大器。这种解读里当然有自觉美化和回避他更早年的“黑历史”的部分。
那年迷上张继科的人通常会这样诠释他的职业生涯:张继科被国家队开除(2004)是一个重大的挫败,但张继科足够努力才重回国家队(2006)。但如果仔细检索,就会知道张被开除是因为他涉赌(涉赌也为张继科后续泄露前女友隐私影像的行为埋下伏笔)。而迷上偶像的那种“上头情绪”之浓烈,足以令粉丝们直接忽略其道德问题。
总之2016年里约奥运时年轻女孩对张继科的消费方式,跟消费一个男爱豆没有区别,从碎片“入坑”,提取出“人设”,用这个“人设”重复消费诠释过往所有素材,以自己的情感劳动建立起一个“偶像人格”(实际上跟他本人出入很大)。偶像本人是一种介质,燃烧的是粉丝主宰诠释的欲望和权力。
粉丝化消费、饭圈式诠释,开启了整个中国乒乓球队的人气。男队的马龙、许昕,女队的丁宁、刘诗雯,包括主教练刘国梁、孔令辉,都不同程度地被“圈粉”了。选手们之间还有各种CP,男男,男女都有,“獒龙”(张继科和马龙的CP)标签的同人文一度在网易LOFTER(中国大陆主要的同人文平台)是榜单热度第一名。陪伴几代中国人的乒乓球在网络上暱称变成了“胖胖球”或“胖球”,因为顶尖选手退役后总会发胖。年轻女孩们像沉迷一个偶像团体一样不厌其烦地开发国乒队伍中每个人的“萌点”,用幻想填充队员之间的关系,完成情感诉求。
也正是在“饭圈化”开始的2016年夏天,十多年前的《乒乒乓乓天下无双》被重传到弹幕网站上,收获百万级播放量。
2016年8月20日,中国北京,球迷在机场欢迎中国乒乓球成员奥运夺奖后回国。摄: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连早已退役或从未登顶的选手都在“圈新粉”,例如一直没有成为超一流选手的陈玘,他被新一代乒乓球粉丝关注到,主要是因为老照片中长相较为锋利俊美,具有某种男爱豆特质。
大规模的“考古追星”中,张怡宁重新被封为“大魔王”,张怡宁打哭福原爱的过往,被年轻人用来“嗑CP”。虽然张怡宁本人在朋友圈对此的留言是“能不能别这么傻”。邓亚萍又被封为“大魔王一代目”。但这种日式用词已经非常说明问题,年轻人在用新方式诠释乒乓球队的过去。
饭圈一旦开始,“互撕”也是不可避免的,2016年里约奥运男单决赛中张继科负于马龙,张继科粉丝发动对马龙的大规模攻击甚至试图论证马龙“偷师”了张继科的技术那时候体育明星们已经开始了所谓的“饭圈管理”。刘国梁发微博劝说“儿媳妇们”懂事识大体(他把男选手称为儿子,女粉丝就是儿媳妇),马龙、张继科皆留言表示支持。
PICK时代
去喜欢一个更有潜力的、还没有奥运金牌没有大满贯的人,喜欢孙颖莎、王楚钦、王曼昱等人,都有些“PICK”的味道。
“乒乓饭圈”发展到了东京周期和巴黎周期,跟娱乐领域的追星文化同步进入到“PICK时代”。2016年张继科、马龙走红时,他们是已完成大满贯的选手,粉丝是从绝度优势的成绩开始“入坑”,以“地表最强”的设定来诠释偶像的人格。而东京奥运后,乒乓球粉丝开始了如同《Produce101》一样的“PICK”“入股”模式,去喜欢一个更有潜力的、还没有奥运金牌没有大满贯的人,喜欢孙颖莎、王楚钦、王曼昱等人,都有些“PICK”的味道。
但无论是喜欢最强者、还是PICK潜力股,乒乓球饭圈始终跟爱国主义和民族情绪紧紧相连。东京周期后爆火的孙颖莎,一战成名是因为打败了中国网友最讨厌的伊藤美诚。前因是东京奥运伊藤美诚和水谷隼竟然从刘诗雯、许昕手里赢走混双金牌。赢下比赛后,伊藤美诚和水谷隼都受到了中国社交网络的人身攻击,民族情绪之下厌女倾向也是相当明显的。伊藤美诚有一些野心之语,打球时表情也冷酷,她遭到的来自中文世界的谩骂远比水谷隼多。
随后女单比赛中,孙颖莎4:0利落战胜伊藤美诚,得到了“民族英雄”一样的待遇。作为运动员,孙颖莎的个人特质的确在新一代里最为鲜明:常规赛事成绩最好;打球风格凶狠但本人还是年轻的小女孩,是为“反差萌”。而且女乒选手外表里中性风的始终人气比较旺,张怡宁、丁宁、孙颖莎都属此类,或可理解为在爱豆体系中,中性风女爱豆始终有一席之地。
孙颖莎还跟王楚钦组队混双,因此有“莎头CP”,孙颖莎唯粉和莎头CP粉自然是互不认同。但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孙颖莎人气之高直接炒热了原本冷门的乒乓球比赛门票,有球迷表示,只要有孙颖莎的比赛,无论在哪个国家,前排都有孙粉的身影。
巴黎奥运乒乓球赛结束后,中国队男队女队都获得多枚金牌,小红书、抖音、微博、豆瓣等多个平台也获得多个物料狂嗑CP粉,这影响力甚至到了台湾、香港,繁体字使用者中不少做起小红书、抖音的搬运工作,嗑CP其乐融融。CP也始终是一种最有效的饭圈诠释方式。本届奥运马龙和樊振东都是成绩稳定但存在退役可能,因而女性用“嗑CP”的方式将二人打包一起怜爱。
2024年7月30日,法国巴黎,中国队金牌得主王楚钦和孙颖莎(左)与朝鲜国家队(右)合影。摄:Jared C. Tilton/Getty Images
而所谓“饭圈入侵”,在每个体育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倾向。仅本届奥运中就包括男子游泳、男子双打羽毛球、男子体操等项目。
尤其要说一下游泳饭圈。男色消费兴起后,男子游泳队的孙杨、宁泽涛、汪顺,都因为“美好肉体”而吸引大批女粉,这种“饭圈”某种程度上直接转移了中国游泳队长期以来的兴奋剂争议。喜欢宁泽涛的人把“贪吃买了外面火腿肠误食瘦肉精引发兴奋剂检测问题被禁赛”当做他的“吃货萌点”,喜欢孙杨的人把“兴奋剂疑云”直接理解为外国人对孙杨的嫉妒。
本届奥运接过孙杨功能的是潘展乐,一切他反击兴奋剂质疑的话语都被萌化为“爱告状的乐乐”,由于潘展乐长得既像孙杨又像汪顺,孙杨和汪顺则有了新CP,叫“乐乐爸和乐乐妈”,尽管熟悉游泳队往事的都知道汪顺早年曾被孙杨粉攻击为“插刀”。而孙杨,闹出过私生子疑云,2020年还在国际体育仲裁法庭上摔碎血液样本事件而被禁赛,2022年开始直播带货,原本形象已经一塌糊涂,只是借助奥运饭圈的热度,他又再次伟岸起来,成为上一代的民族英雄,是男男CP里备受喜爱的男主角。
这种时刻,简中网络上谁还会反思“体育饭圈化”?饭圈“饭”的究竟是男色,还是国家本身?抽象的“国家”找到了美男子作为载体,卖萌和战狼融于孙杨潘展乐们一身,从官方到民间,都各有陶醉和迷幻。
“饭圈”产生的本质:文化和言论审查
气氛从某个时刻开始变化。
那么,为什么是2016年的里约奥运开始了“乒乓球饭圈”?
一般认为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是“流量经济”的起点,这段时间EXO三位中国成员解约回国,李易峰、杨洋等年轻男星以惊人的粉丝数崛起,他们不需要演技和高水平代表作就可以拿到影视资源和代言,粉丝的控评数据成为影视业和广告业的决策依据。“饭圈女孩”成为社交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于是乎到2016年“饭圈文化”日臻成熟时,这些女孩把运动员也作为了一个新的诠释对象。
“饭圈”的本质逻辑就是慕强(以人气和社交网络数据论成败),“捍卫国球荣耀”是最适合慕强的,而里约奥运又值社交媒体时代的“强国自豪感”峰值,慕强和爱国交织中,还有男运动员作为新鲜的男爱豆来提供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饭圈有云,新人有“新人美”,诠释和消费手段是重复的,但新人出现来作为消费对象,就是令粉丝更加快乐和振奋。
当然,中国的体育事业都是一个官僚系统,在保证金牌的基础上出现了轰动网络的粉丝效应,也会为官僚们的成绩添砖加瓦。官僚们自己也知道,灌输主旋律不如群众自发称颂主旋律。中国乒乓球队客观上是把体育、爱国、饭圈结合起来了,在2016年是较为其乐融融的局面。
2016年12月31日,中国上海,在新年倒数节目上,中国乒乓球明星张继科(右)在舞台上表演。摄: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但,仅仅批评“流量经济”“微博饭圈化”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因为,严格的文化和言论审查才是。
在2009年新浪微博诞生后的几年内,平台上最火热的是自由派言论,令姚晨、伊能静等明星都主动投入其中。2010年《新周刊》总结这个平台的口号是“围观改变中国”,当年微博的年度热词也包括了社会新闻意义浓厚的“李刚”(“我爸是李刚”事件)等,尽管这只占年度热词的一小部分。一直到2013年1月的《南方周末》发刊词事件,都有陈坤和李冰冰作为主流当红明星在发声支援。当社会新闻和公共议题在一个平台上还能保持正常的关注度,“饭圈”自然只是舆论生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2014年,“习大大”这个称呼在简中网络流传并风靡,一首名为《习大大爱彭麻麻》的歌曲在微信朋友圈里出现了海量传播。这年10月,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了约两小时的讲话。中国最负盛名的喜剧艺术家赵本山因没有参会而焦虑不已,只能积极主动在本山集团内部开会学习讲话精神。正是此举引发“赵本山没去开会已被抛弃”的猜测,直接导致他被各大卫视冷藏至今。2015年春晚,“反贪打腐”、“一带一路”、“中国梦”都是主题,压轴曲目《把心交给你》则完全是献给习近平的个人崇拜歌曲。
气氛从某个时刻开始变化。
舆论管制收紧时,网络空间只能先让给看似无害的娱乐。反映在新浪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上,就是社会新闻从热搜中渐渐消失,在有意识(平台需要流量、营销需要买热搜)和无意识(公众关注点已经被议程设置干扰)的双重作用下,娱乐八卦就冲上了社交媒体的主舞台。“中国第一狗仔”卓伟已经在传统媒体工作多年,调查新闻的发达年代,无论卓伟拍到多么大的猛料也只是资讯世界里的一小部分而已。当严肃新闻退场时,卓伟才被全微博封为“娱乐圈纪检委”,每一个爆料都被细细品味和研究。
另一方面,文化管制的日趋严苛会导致有表达追求的严肃作品退场。内容创作者无法在创意上赢得观众,就只能被倒逼著利用“流量明星”的脸来做一笔旱涝保收的生意。这是一种不够尊重创作的商业行为,但也是在严格内容审查下自动退化的出路。看对比组即可知,同样是“粉丝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爱豆”和“演员”依然是泾渭分明的两种职业,爱豆演戏必须到达一个认可度才能做主角,因为创作充分发展,就会产生职业门槛。
被严重挤压后的青少年生存空间
“参与”的代价不可谓不高:要么去奉献海量的无偿劳动,要么一直在花钱。
对于年轻人来说,“饭圈”则是一个被限制后的最后舒适的生存空间。除了一些实际上是“贵族学校”的国际学校、大城市优质学校之外,绝大多数中国青少年在应试教育系统和舆论管制系统中成长,自幼无法真正参与社会,不能进入社会和公共议题领域、没有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不被鼓励独立思考。学校管控著学生的发型、穿著、休息时间,如果没有学校的组织或批准,学生通过自发的体育比赛和兴趣结社去“参与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高压之下,很多年轻人甚至连社交的机会都相当有限。“饭圈”是一种年轻人社交和参与社会的出口。进行“饭圈消费”“粉丝应援打投”看似是非理性的疯狂行为,但如果年轻人也可以上街抗议、也可以讨论公民权利、也可以随时为日常生活有所争取,他们的生活选择是否会有不同?
当然,东亚的追星秩序也跟儒家文化充满了控制和被控制有关。但中国青年无法真正参与和改变社会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举例来说,中国的“饭圈女孩”们因为身为女性的天然立场也会渐渐关注女权话题,但女权话题始终是在被管控被删号的边缘,不可上街抗议、不可做过激行为。无论一个社会议题多么引发关注,年轻人的参与度就是极为有限的,冒著被炸号的危险按下转发键已经是行动的极致。
也即,“饭圈”是当代中国年轻人一种仅存的社会参与方式。年轻女孩通过追星,满足了自己的幻想,参与了某一种改变体验了权力感(让我的偶像走花路、通过舆论闹事开掉我不喜欢的经纪人、通过集体到微博评论里示威为偶像争取署名顺序),同时结交了同样兴趣爱好的朋友。
2016年1月15日,中国北京,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出席2016年度体育人物颁奖典礼。摄: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以“饭圈”来作为社会参与的方法,是畸形的吗?当然。
年轻女孩们不断地为用“控评”的方式来抬高自己偶像在行业中的身价,付出的是女性的无偿劳动(男性粉丝群体极少做这么多无偿劳动)。另一个改变的方式就是“花钱”。无论是日常为偶像重复消费、花钱去做“有牌面”的应援,还是101式的打投节目,都是用钱来换回话语权。
尤其要说的是,尽管中国大陆暂时依然封杀类似《PRODUCE101》的选秀节目,但“选秀打投”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年轻女孩的逻辑影响深远。所谓“选秀是民主实验”并不成立。中国本土化后的101系选秀规则是有钱就能买到更多票数,为自己买到更多话语权。这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慕钱和慕强。当然,有钱就更容易在铜墙铁壁一般的社会里拿到话语权,这本就是中国人在现实中感知到的社会规则。
因此这些年里中国年轻女孩表达自己抗议的方式也全是消费:我不喜欢某个明星代言或某个商家,我就去开发票,让他们多缴税(其实这个逻辑并不存在);我喜欢,我就去多消费,用我的钱来改变世界。年轻女孩有了社会参与、成就感以及社交机会,但“参与”的代价不可谓不高:要么去奉献海量的无偿劳动,要么一直在花钱。
也许这可以换来一小部分“掌控感”和“存在的意义”。但饭圈在真正的权力之下,可以说是四处流窜。
这几年,宣传系统对娱乐行业的管制日渐严苛。2021年《青春有你3》因为“倒奶事件”引发公众批评,成团夜直接取消,而后所有选秀都被禁止至今没有恢复。2021年网信办开始针对饭圈“清朗”。2022年1月,偶像养成节目和耽改剧被正式叫停。
不能选秀、不能耽改、清朗饭圈的命令一次又一次。年轻女孩那一点点社交和参与的需求究竟何以为继?与其说是“饭圈入侵”,不如说是“饭圈被赶到了其他领域”。
更何况,官方难道没有利用过饭圈吗?
当权者对“饭圈女孩”,用之弃之
“饭圈”成就了“参与感”,“参与感”被官媒或主旋律认同,也构成了某种“权力感”。
2009年男性网友对追逐韩流的女孩进行“爆吧”“69圣战”,实际上是民间的阳刚力量仇恨年轻女孩追逐男偶像,主动对她们发起了一场“爱国主义”的恐吓和规训,后果是追星的年轻女孩产生了“追星不能高于爱国”的巨大耻感,最终在饭圈内部形成了“国家面前无偶像”的应激共识。
2015到2016年,流量经济、饭圈文化在简中网络兴起后,饭圈都是自发去靠近权力、顺从权力。她们主动把偶像跟爱国正能量捆绑,同时对娱乐圈内的“港独”“台独”“辱华”等问题格外敏感。集大成事件就是声讨周子瑜举青天白日旗,讨伐戴立忍并直接导致赵薇导演的电影《没有别的爱》无限期搁浅。2016年9月中国为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里,饭圈女孩们也用自己那一套萌化、碎片化的煽情套路用于歌颂国家或开国领导人。
饭圈主动靠近权力数年后,到了2019年夏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开始引发“饭圈女孩捍卫阿中哥哥”,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共青团中央皆对此大为赞赏,饭圈文化和爱国合二为一。
2023年6月21日,中国北京,一家咖啡店内女士在看手机。摄:Andy Wong/AP/达志影像
“饭圈”成就了“参与感”,“参与感”被官媒或主旋律认同,也构成了某种“权力感”。
转折出现在疫情开始后。2020年2月共青团中央推出虚拟形象“江山娇”,与此同时在疫情第一线工作的女性医护人员却连卫生巾都没有,一句“江山娇你来月经吗”激起千层浪,年轻女性发出质问、被删除、被炸号、再质问,很多女性开始明白,社会主义的铁拳也会砸向自己。
2021年6月,网信办发起针对饭圈的“清朗行动”,最初粉丝们对此依然是顺从,例如粉丝组织被改名被禁言,粉丝一般都是怕影响到偶像发展,立即相互规训遵守“清朗”新规则。2021年9月23日,兼有娱乐八卦、饭圈、女权话题的豆瓣鹅组停用整改两个月。12月,刚解封了10天的鹅组又被暂停包括回复在内部分功能15天。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社交网络上陆续有女性提出质疑,“清朗”是否只针对女性社区和女性粉丝群体,辱女言论严重的虎扑、孙笑川贴吧等地却从未有处罚,针对女性进行围猎的网络暴力,“铁拳”视若无睹。
但这种“为什么只清朗女不清朗男”的质疑本身并不是完全的反思逻辑,更接近严苛学校教育下“老师你为什么只管我不管他”,而不是“根本不应该管我”,或者这也是长期在强权逻辑下生存被规训后的逻辑。
2022年1月,“铁链女”事件引发轰动,整个简中网络的女性都感到了恐惧和愤怒,但抗议的声音被严格管控,仅仅是实地看望铁链女就会被抓捕。这对于中国普通女性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女人没有国家”的教育。4月,共青团中央提出“极端女权已成网路毒瘤”,女性网友更给出了强烈明确的反对。“网络毒瘤”后,豆瓣一个追星小组有这样的言论:再也不抓谁辱华了,华每天在辱女、辱我。
巴黎奥运的女乒比赛结束后,公安机关为了维护国家队权威立刻把攻击陈梦的网友“捉拿归案”,不少年轻女孩们更觉荒谬:“怎么不用这个精力去追踪油罐车和虐待动物?”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觉醒,并非觉醒的人都能彻底摆脱慕强慕权的思维方式。启蒙无法一蹴而就,但独裁加上整个统治系统发自内心的厌女倾向所造成的实在伤害,有时比启蒙更能戳破“社会主义新社会男女最平等”的错觉。
数年“清朗”后,权力系统早就知道,任何“饭圈”都可能失控,所谓“乌烟瘴气的互撕乱象”。本届奥运前的2024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就提出过:体育不应该、也不允许成为畸形“饭圈文化”继续滋生的“引线”和“温床”。
权力对饭圈弃之如敝履,或者说,权力对年轻女孩弃之如敝履。
孙颖莎粉丝嘘陈梦事件后,网络上最常见的评论是“这又不是外国选手”,言下之意是嘘外国选手就是可以理解的、值得同仇敌忾的。本国观众嘘本国选手,是“丢人丢到国外”。大国面子终究大于体育精神探讨。绝大多数认为“嘘陈梦不可理解”的人,应该不会反对用各种羞辱词汇咒骂伊藤美诚。
这里面真正的潜台词是“饭圈要听话”。可以出征控评但要为权力所用,可以积极拥抱爱国情绪,但不能让个人对偶像的情感凌驾于爱国一盘棋之上。
既不给年轻女孩参与社会的机会和空间,又要利用年轻女孩的情感劳动和供奉。这种思维方式是从官到民的,厌女的中国社会不经大脑就可以开始指点女孩。陈梦被嘘后,阿里影业高管在朋友圈发声,称饭圈给电影带来了恶评,应当整顿。可5月底给阿里影业造成巨大损失的《援军明日到达》封杀事件,恐怖的不可抗力来自统治者。国产影视行业对审查制度毫无还手之力,便对饭圈女孩的劳动和消费能力极尽剥削,再怪罪饭圈制造电影恶评。这用完即弃的嘴脸,与“铁拳”如出一辙。
在数次针对饭圈的“清朗行动”中,总有一种攻击饭圈的态度是:为什么要喜欢戏子,为什么不喜欢为国做贡献的科学家和运动员?——好,现在开始了,“爹”们仍然不满意。
因为年轻女孩并不总是听话的工具。人类情感若有宣泄,就注定有失控和摩擦。非要说解决之道,是让年轻人真正参与社会,让她们有权喜欢一切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非整顿、清朗、抓人。
权力对饭圈弃之如敝履,或者说,权力对年轻女孩弃之如敝履。
然而在都想当爹的中国社会里,谁不渴望有自己的饭圈一呼百应?最高统治者不是每天都在用官媒强行制造自己的“饭圈”吗?观众嘘陈梦不对,但中国的奥运宣传明明每天都在“饭圈化”。
这样一个“饭圈中国”,最安全的抨击,就是“饭圈乱象”。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 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