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带领美国走出疫情的经济低谷,但为甚么选民仍然未必买帐?」
特约撰稿人 谢达文
2024年7月25日,美国休斯敦,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 (Kamala Harris)出席活动时发言时挥手致意。摄:Tony Gutierrez/AP/达志影像
在扰攘数周,并且党内高层连番“逼宫”之后,拜登终于在7月21日宣布不接受党内提名,并且支持其副手贺锦丽(Kamala Harris)成为民主党提名人,参与今届美国大选。
贺锦丽接手之后,选战主轴明显改变,不再围绕著拜登是否适任。初步迹象也显示,因为贺锦丽有望冲高非裔、拉丁裔以及年轻人的选票,民主党在阳光带(Sun Belt)的乔治亚、内华达和亚利桑那州都重新有了胜算,甚至有机会翻转北卡罗莱纳州。比起拜登必须将锈带(Rust Belt)的威州、宾州、密西根州三个州全部赢下,贺锦丽面前有著更多条可能取胜的路径。
但整体而言,这场选战对民主党仍是极大的挑战,近期即使是对贺锦丽最有利的民调,也都只显示她在部分关键州和特朗普打平。然而,这并非因为特朗普多受欢迎:从特朗普卸任至今三年半的期间,他的支持率一直都在4成上下徘徊,反对的比率更是稳定过半。事实上,特朗普在任总统的四年期间,也都一直有半数选民对他表示反对。换言之,特朗普虽然极擅长激发核心支持者的热情,但也极不擅长扭转反对者的反感。问题从来都不是特朗普多强,而是在许多关键的区域、在关键的选民群体之间,民主党的候选人表现得都比特朗普更弱。
为何如此?难道这一切都只是拜登老态龙钟、口齿不清惹的祸?还是因为民主党面临某些更为根本的挑战,问题在于“连话都说不清楚”的拜登无力面对这些挑战?在7月第二周,北约峰会在华府举行,当时的拜登仍想藉著这个机会扭转颓势,证明自己还有作战能力;同一时间,在同座城市距离白宫2英里的一间咖啡厅,《端传媒》专访了乔治城大学的历史教授Michael Kazin,请他从“如果在其他时代,拜登领导的民主党还会选得如此辛苦吗?”出发,剖析民主党此刻面临的挑战究竟有怎样的历史成因。而在拜登宣布退选、确定由贺锦丽接替之后,《端传媒》也邀请了 Kazin 评估贺锦丽的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