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难民“交换”:从英国到卢旺达,“低端人口”与死魂灵生意

「英国也不是独一个。」

李大猫

2022年6月10日,卢安达,由利比亚撤离到安达布格塞拉区的难民在庇护转运中心打排球。摄:AP/达志影像

2024年7月6日,在“要什么都不要保守党”(Anything but Tory)的呼声中,英国工党新首相基尔·斯塔默(施纪贤)走马上任,唐宁街10号官邸一夜间易主。英国这种大选翌日立即变天的独特传统,意味着前后两届政府来不及交班和过渡,也意味着上届政府的政策一夜之间失效,政治方针没有任何连续性。不过,这种政治弊病至少暂时拯救了52000人的生活。经过815天的日夜煎熬、绝望心碎,他们再次看到了能够“生活”的希望。

这五万余人是自2022年以来,乘坐仅容数人的小船横渡英吉利海峡,来到英国寻求政治庇护的人(asylum seeker)。他们大部分来自阿富汗、伊朗、阿尔巴尼亚、叙利亚等国,因躲避政治迫害、战乱或遭祖国驱逐,冒险在外国寻求庇护。英国曾经是提供庇护的主要东道国之一,但受到经济衰退和脱欧带来的排外情绪影响,2022年起保守党政府决定将全部寻求政治庇护的外国人交易到卢旺达(卢安达)安置,并禁止他们返回英国。

如果这个计划得以落实,将很可能成为1970年代以来西欧范围内的首次大规模强制人口迁徙(整个欧洲范围内上一次则是俄乌开战后俄罗斯强行将占领地区人口迁徙到俄罗斯境内)。这个政策被称为“卢旺达计划”,很多被羁押的难民对该计划进行绝食抗议,尚未被羁押者被迫继续冒险涉海前往爱尔兰,或放弃获得合法身份和工作权并失联。“卢旺达计划”在英国引发的风波可谓旷日持久、劳民伤财,但国际社会并未对其进行过多关注。

当选当日,斯塔默宣布卢旺达计划“已死已埋” (dead and buried),让曾经在祖国遭受肉体折磨、在英国又承受另一种形式的心理折磨的寻求庇护者稍感安慰。然而对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轨迹已经被彻底扰乱,在他乡重获尊严的希望也日渐破灭。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殖民主义性质的人口遴选、交易、驱逐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