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堤垸决口,堤坝建设受考验,“围湖垦田”由来已久|Whatsnew

「雨带将在淮河的南北支流间摆动,淮河流域的防汛形势目前不容乐观。」

特约撰稿人 羽炭

2024年7月6日,湖南湖南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救援人员在一线堤防决口完成封堵。摄:XINHUA/EPA/达志影像

继6月上中旬中国华南地区强降水引发灾情后,雨带北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后再次引发洪涝灾害,尤以湖南省洞庭湖流域为甚。7月5日,位于洞庭湖北部的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口,至8日方完成封堵,官方报告称暂无人员伤亡报告。7月8日夜晚,该处防止洪水进一步蔓延的第二道防线“钱团间堤”亦开始发生管涌,至9日仍在处理中。同样在9日上午,汨罗市九峰水库出现险情,当局指示下属的四个镇转移受影响居民。

自6月16日至7月3日,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发生强降水。本次降水的强度与该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2017年6月至7月间降水基本相当,平均雨量达到310.2毫米。洞庭湖流域总面积有26.3万平方公里,占湖南全省面积的96.7%。因此,洞庭湖的防洪压力格外巨大。6月30日早9时,城陵矶水文站水位达到警戒水位33米,标志着洞庭湖2024年第1号洪水形成。到7月3日18时,该水文站水位已达到34.22米,且仍呈上涨趋势。4日降雨结束后,由于沅水、澧水、资水开始退水,水流汇入洞庭湖,进一步加大了当地的防汛压力。

此次溃堤的团洲垸是一个蓄洪垸,即在紧急情况下本身即会用于蓄洪的区域。不过,此次事件中,当局显然没有以该地蓄洪的打算,溃堤本身是一场意外。根据设计,重点垸、蓄洪垸和一般垸的堤防牢固程度随级别递减。很多堤防建筑时间较早,缺乏现代技术,其基础建在泥滩甚至水面上,又未有清基,质量本身存在问题。本次发生溃堤的团洲垸,筑堤时就地取材用土和泥建成。这种堤坝常发生的管涌,就是指当外湖水位过高时,水会向坝内渗漏,如果情况严重,就会造成溃堤。因此,管涌也被视为洞庭湖区最危险的险情。

“垸”本指两湖(湖南、湖北)湖泊地带挡水的堤圩,亦泛指其所包围的区域。洞庭湖区的“垸”是历史上围湖造田的结果。明代以来,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洞庭湖区沉积,形成淤洲。官方对湖区的政策一直在“鼓励围湖开垦”和“禁垦以疏通水道”之间摇摆。同时,由于种植稻米的利润可观,清代以降民间围湖垦田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大量的湖田使洞庭湖区成为了近代湖南最富裕的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十年,出于政策需要,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围垦,洞庭湖自不例外。根据学者的统计,从1955年到1978年,农田占湖区总面积的比例自54.7%上升到62.15%,之后逐步下降。同时,1978年洞庭湖区的总人口比1952年时增加了53%。自1955到1998年的近50年间洞庭湖的水体面积减少了1460平方公里。

1998年洪水“中流量、高水位”的显著特点引起了舆论关于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调蓄能力的讨论,1998年10月20日,国务院出台“退耕还湖”政策。随着退耕还湖政策的实行,湖区水面面积有所回升,至2023年达到了2625平方公里。然而,有专家认为既有政策对湖区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