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良升】
成千上万人民走上街头,抗议蓝白阵营联手修法扩增立法院权限,审查程序不正义;行政、立法两权争端风雨欲来,三读通过、争议未解,下一步该怎么走?
「没有讨论,不是民主!」5月17日起接连两周,立法院院会连续四次审查国会改革相关法案,引爆近年最激烈的朝野大乱斗,更掀起大规模群众运动,合计超过十万人走上街头,表态反对国会扩权。
议场内马拉松式挑灯夜战,经一连串激烈肢体冲突及冗长议事攻防,四次院会恶战下,国民党与民众党联手强势通过表决,终让「国会改革」相关修正法案在5月28日全数三读通过。
议事开倒车 举手表决不记名
争端,显而易见。这四次院会审议过程,最关键的二、三读,院会都以「举手表决」通过法案,成为审查过程中最具争议性的环节之一。
尽管举手表决符合《立法院议事规则》规定,也经常在各委员会使用,但立法院院会自1989年起,就未使用过举手表决,多采表决器记名表决。更遑论,这项法案从内容到审查程序,引发社会极大质疑,最后表决方式不只大开倒车,更多度发生计票失误,无疑是折伤「国会改革」本质。
「民主政治就是责任政治、透明政治!」公民监督国会联盟执行长张宏林直指,立委身为代议者,代议过程须清楚对选民负责。更何况,现有规定中,就算议场秩序混乱,立委无法在座位上按表决器,也能采用「点名表决」,这次却采用不记名的举手表决,甚至发生清点人数与投票人数不符的严重缺失。
不过,在民进党屈于国会劣势下,外界早已预期,国会改革法案最终仍会闯关成功。然而三读通过,不代表争议就此结束,执政党已喊话,不排除「先覆议、后释宪」,但这些反制手段,真能改变修法结果吗?
先看覆议。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廖元豪指出,法案经立法院通过后,若行政院认为窒碍难行,可将法案退回立法院覆议;但实质上,这只是拖延修法上路时间,因为覆议通过门槛仍是全体立委二分之一,结果不可能翻盘。
「覆议成功的机率不高。」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苏子乔也认为,既然蓝白联手通过法案,除非行政院能松动蓝白,否则可能连覆议都不提,或是仅提覆议表态立场。
紧接著,总统必须在十日内公布法案,让修法正式施行。尽管部分舆论主张,总统可不公布有违宪疑虑的法规,但苏子乔强调,「恶法亦法,总统在制度上一定要公布。」没有任何讨论空间。
况且,程序上,总统公布法律后,执政党才能执行后续的反制手段:释宪就是其一。
释宪弹性大 考验大法官公信
早在三读通过前,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就已宣示将针对国会改革案提释宪;据《宪法诉讼法》,国家最高机关(指总统及五院)有提出释宪的权利,而全体四分之一席次的立委也可连署声请释宪,门槛不是问题。
原则上,在释宪结果出炉前,法律依然要施行;不过,现行法规也有「暂时处分」的机制,可让被提释宪的法律「暂停施行」。
苏子乔解释,若大法官认为法律持续的状态会对当事人的权利或宪政秩序有重大侵害,可做出暂时处分,半年内暂不实施该法。他并分析,一般而言,若大法官做出暂时处分裁定,恐怕已经有心证认为该法律违宪,「其实形同违宪的预告。」
至于释宪案处理的优先顺序,也未必依法案重要程度而定。廖元豪直指,大法官释宪很弹性,甚至可以不受理,审多久也没有限制,短则几个月,长可达数年,考验大法官的公信力。
除了踏上宪法法庭,公民投票的「复决权」也是一种选项,只不过,在民进党握有国会多数时曾修正《公民投票法》,将公投改为不绑大选举行,廖元豪指出,公投原本是对抗立法院的一个作法,现在变成「鸟笼」,未来要通过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苏子乔不讳言,若民意对法案很反弹,可能促成公投复决,但即使背后有执政党动员,依法每两年举行一次,也要到明年八月才会投票,争议拖过一年多,这段期间,行政院不能消极不执行法律,对执政党而言,公投缓不济急。
他认为,赖清德总统刚上任就面临僵局,未来蓝白在立法院联合通过法案、行政院被迫执行,可能成为常态,执政党没有挥洒空间,应尽可能跟在野党协调,尤其是和民众党寻求合作空间,透过政治寻求解决方案。
经历半个月国会动荡、街头运动,冷静后来看,面对各项争议法案,体制内并非无路可走,朝野应放下对立和政治盘算,否则全民都会付出重大代价。
更多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432期)
延伸阅读》
长照23年烧掉1栋房!婆婆中风生活再省也要月花4万…劳保局建议:退休前做1事,劳保养老金「多领1笔钱」
00929、0050…只存10年就退休!45岁夫妻想月领息15万…达人教「以息养股」离职前快速累积财富
台积电美国厂/文化冲突供应商也碰到!月花90万找台工程师救火,他体悟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