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立法争议掀立院内外对峙 日经列出5大重点

日经亚洲报导,国民党民众党正尝试强行通过法案,让立法院享有新的调查权力及实际掌控巨额基础建设经费,引发数万民众在立法院外抗议。相关争议从数个角度对台湾构成挑战。

报导指出,在野的国民党和民众党合计掌握立法院多数,两党却正在反抗外界对其立法提案愈来愈大的反对声浪,相关法案也会对新上任总统赖清德的职权构成挑战。

赖总统就职隔天,立法院外就有数万人聚集抗议当天院会的投票,大多数是年轻人。24日预期还将有更大的人潮现身示威,当天国民党和民众党预计再度尝试通过他们的法案。

整起争议带来的挑战,包括赖总统能够推动施政计划的能力已被打上问号;对在野阵营而言,民众的怒火规模及来自律师界、学术界甚至前任美国在台协会(AIT)处长的尖锐批评,可能出乎他们意料;而对台湾来说,立法机关的纷争恐使其增强国防来对抗中国的努力更加艰难。

以下是日经亚洲(Nikkei Asia)整理的5大重点。

●在野阵营提出的法案为何争议如此大?

国民党和民众党联手提出4项法案,包括将「藐视国会罪」纳入刑法、强制总统接受立法委员的提问并予以答复,以及提拨可能高达新台币2兆余元、于在野立委在台湾东部的大本营进行数项基础建设计划。

无论法案内容或在野党尝试强行通过的方式,都成为批评焦点。法案未经过适当的研议,甚至也未采取记名表决,而是选择以举手表决。

全国律师联合会18日发布声明表示,相关法案「未经实质讨论,更未有实质审查,即强行进入院会表决,…不仅斲伤台湾作为民主国家的根本,亦违背民主宪政及民意政治的基本原理,本会表达最严正的谴责」。

2位AIT前处长司徒文(William Stanton)和杨苏棣(Stephen Young)等30位国际学者20日也发表连署声明,指国民党与民众党所提法案已超越国际各宪政民主国家的规范,颠覆法治理念,包括引入藐视国会罪、要求总统赴立法院报告并接受即问即答,并扩大立法院的调查权,违反台湾宪政架构与立法精神,也超越其他宪政民主国家的立法权限,尤其是政府官员只要反质询即有可能被关。

除此之外,争议法案包括命令将新台币上兆元的政府经费用于建造环台高铁、花东快速公路及国道6号东延至花莲,逾越立法权且未征询公共意见或进行环境评估,也引发外界担忧。

民进党立委吴沛忆表示,她见过一个版本的法案显示会引进「主权基金」来为这些超大型建设计划提供经费,暗示可能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关。她指出,这些法案是在国民党团总召傅崐萁本月稍早访问中国后不久提出,令人「难以不怀疑这场闹剧背后是否有外国势力」。

●抗议群众的诉求为何?

概括来说,群众希望法案撤回。许多示威者把焦点放在在野党强行通过法案的手法,也有些人质疑在野党正听命于中国。在21日抗议现场,许多人手持标语写著「没有讨论,没有民主」。

一名在场的30岁大学研究人员说:「我们反对立法权过度扩张,尤其是有权力要求官员和公民前来答询否则可能被关。这是扩权不是改革。」

她还抨击花东交通三法「显然是让有贪污史的傅崐萁得利,并指出在野两党的行为和戒严时期如出一辙,恐怕「预告未来的情况」。

●这对新上台的赖政府意味什么?

赖清德虽赢得1月的总统大选,但民进党在立委选举失去绝对多数。如今赖政府上任后仅几天内的政局发展,只会更凸显国会分裂可能令台湾施政困难重重的疑虑。

政治大学政治学学者纳赫曼(Lev Nachman)指出,目前立法院的纷争显示未来预期会出现的情况,至少短期内如此。「立法院不仅将让赖(清德)的任何政策计划无法推动,也可能让(前总统)蔡(英文)过去8年达成的政策倒退。」

纳赫曼还说,若这些争议法案完成立法,「我们有相当可能性见到有人试图迫害让国民党苦恼的民进党官员」,「国民党和民众党可能会有权力讯问他们想讯问的任何人」。

●这如何影响台湾抵御中国威胁的努力?

立法院的分裂,可能对台湾自我防御来对抗中国介入与胁迫的努力受到重大影响。

国民党籍前总统马英九今年4月访问中国并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回台后他的办公室便呼吁应蓝白合作速修「反渗透法」。这份法律是为了限制中国对台湾政治和选举的试图干预而设计。

资讯安全专家、民进党立委沈伯洋表示:「从(立法院)会期一开始直到现在,国民党确实一直示意要推动松绑台湾的国安法规。」他寻求针对立委受到中国势力影响订定更严格的法规,但遭到在野党立委阻挠。

沈伯洋说,由于民进党在立法院缺乏足够票数,因此「我们能做的,是尝试让民众了解为何国民党和民众党的行动对台湾有害」。

●对决可能会有哪些结果?

若蓝白强势通过法案,可能引发旷日持久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战。总统则无否决法案的权力。

中研院法律学研究员黄丞仪告诉日经亚洲,若法案通过可能会有2种情况,一是行政院以法案窒碍难行为由退回立法院请求覆议,但立院最终仍可以简单多数通过法案覆议;二是民进党立委向宪法法庭声请释宪,寻求让法条因违宪失效。

无论哪种结果,一些批评家指出,台湾人民都要付出代价。东华大学访问学者冯儒莎(Zsuzsa AnnaFerenczy)表示:「在野党强力试图扩权,牺牲了原本可用来解决生计、能源和国防改革的精力,而这些改革是台湾亟需的。」(译者:张正芊/核稿:陈政一)11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