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东亚鳗苗终渔在即,苗获始终未见回温,亚洲多地却正经历异常高温,印度-太平洋地区宛如巨大热锅,连地处高纬的日本北海道也提前“入夏”。
4月15日,北海道札幌市飙破了25℃,这是当地有史以来最早达到夏日的气温门槛。中国广东多地也出现夏季提早报到,以广州来说,常年的“气候入夏日”为4月16日,今年3月23日起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22℃,创下当地有纪录以来最早的气候入夏日。
欧洲哥白尼气候变迁服务中心5月7日公布观测资料,今年4月全球地表均温又刷新纪录,比工业革命时期高出1.6℃,这是连续11个月的月均温打破当月的历史纪录。海洋温度也让气候研究人员捏把冷汗,尽管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又称圣婴现象)已经消退,海洋表层温度依然高居不下。
中国鳗鱼网把这一季鳗苗歉收原因推给厄尔尼诺现象,专家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简化。(路透社)
厄尔尼诺偷走鳗鱼?
日本鳗是东亚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种,今年鳗苗“捞金”大缩水,截至5月10日,台湾、中国、日本和韩国总捕获的鳗苗不到34公吨,远低于近10年的平均值45公吨,中国鳗鱼网认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导致这一季苗获锐减。这样的说法却过度简化,也忽略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特聘教授曾于恒表示,厄尔尼诺现象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它会影响北赤道洋流的状态,也就是黑潮的上游,但是过去两年的鳗苗捕捞量也没有很好,过去两年是拉尼娜现象(La Niña,又称反圣婴),这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如果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有直接相关的话,应该很清楚可以看到增加或减少趋势,而且时间尺度再拉长到3、40年来看,鳗苗捕捞量长期处于下降趋势,全球暖化、过度捕捞都被视为影响因素。
台湾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海洋能专题中心执行长、师范大学海洋环境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吴朝荣也认为,把鳗苗歉收归因厄尔尼诺现象太过简化,而且它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大气、海洋等自然环境因素都会影响鳗苗洄游量,事实上,目前很多生长环境都被人为破坏了,所以河川中成鳗数量减少的话,洄游量也会愈来愈少。
人为祸害把日本鳗推向危机的漩涡,对捕鳗人来说,气候变异下的“寻鳗记”也愈加捉摸不定,一如滑溜的鳗鱼叫人难以掌握。
撇开人为因素,日本鳗幼苗的捕获量受到洋流、涡旋、气候等多重自然因子影响。(法新社)
鳗鱼宝宝错过洋流列车
鳗鱼一生有着“风里来、浪里去”的长征故事,吴朝荣生动描述这一段大洋旅程:日本鳗在马里亚纳群岛的西方海域产卵,鳗苗孵化后,游泳能力极弱,牠们只能跟着洋流来移动,洋流如同连接各个城市的繁忙交通系统,北赤道洋流(NEC)就像高铁一样,鳗苗是乘客,牠们从东向西乘着北赤道洋流来到菲律宾东边,一路再顺着黑潮北上,所以牠们没坐到高铁的话,东亚地区的捕获量就会少,一般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北赤道洋流会向北移,鳗苗就会坐不上车了,不过,事情没这样单纯,因为产卵地也会变化。
吴朝荣解释,过去研究显示,日本鳗的产卵场位在南北向的马里亚纳海岭和东西向的盐度锋面的交汇处,表面海水的盐度和降雨有关,赤道地区降雨最多的地方叫作“间热带辐合带”(ITCZ),所以随着盐度锋面的南北移动,产卵地点也会南北摆动。
吴朝荣以2015年至2016年的强厄尔尼诺事件为例,规模远大于这一波,可是那一年的鳗苗捕获量跟平均值差不多,因为赤道附近的间热带辐合带原本没降雨,可是到了2015年6月突然降雨增多,产卵地点就往北移了,鳗苗也得以坐上洋流列车。
“对鳗苗捕获量来说,第一个是北赤道洋流愈往北边愈不好,第二个是产卵地点愈南边愈不好。”吴朝荣归纳两大不利因素,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也发现气候“组合模态”(combination mode)的影响,日本鳗的捕获量在1983年、1992年、1998年明显减少,因为这几个年份出现气候变异,造成ITCZ向南移动,产卵场也跟着南下到赤道附近,最后使得日本鳗幼苗不易进入北赤道洋流。
“平均来说,北赤道洋流位在北纬12.5度。”吴朝荣又再打比方,“所以说,高铁是从高雄左营出发,那么在南边的屏东等车的话,这些乘客就上不了车。”
日本鳗幼苗从大洋产卵场长途跋涉,放眼每年东亚沿海的鳗苗来游量,起伏波动很大。曾于恒指出,鳗苗数量的多寡和洋流状态、气候因素有关联性,这些都会影响到北赤道洋流轴线的南北移动,过去还有研究观察到,中国、台湾和韩国的捕获量波动比较相似,同时有研究显示,当日本鳗产卵场的北边出现反气旋式涡旋,从整个太平洋来看就像是一个顺时针的环流,等于说有更多流场从东向西、加强了北赤道洋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帮助日本鳗幼苗的传输,而且提高东亚各国的捕获量。
在全球暖化驱动下,黑潮流速和轴线出现复杂的变化。(法新社)
暖化下黑潮捉摸不定
每年11月起,日本鳗苗顺着黑潮来到东亚大陆棚沿岸,陆续游进河口,再上溯河川。然而,在全球暖化驱动下,黑潮出现复杂变化。
最近台湾发表《气候变迁科学报告》,集合近百位专家撰写和审阅,参与这项研究报告的曾于恒指出,从过去30年来看,在暖化较剧烈的时期,黑潮在东海区域的上层海洋有一点加速的趋势,同时它的主轴似乎有些向离岸偏离,不过,这些变化趋势并没有非常显著,所以仍有许多不确定性。在未来的情境下,推测西北太平洋将是更复杂的情况,譬如黑潮进到日本东边会受到风场的影响,出现清楚的加强趋势,可是在台湾周遭的东海地区则没有明显的加强趋势,而且有上层加快、下层变慢现象,结构变得更复杂。
吴朝荣也聚焦全球暖化对黑潮的影响,他检视过去几十年的趋势变化,台湾东边的黑潮夏天愈来愈快,但是冬天愈来愈慢,当黑潮愈来愈慢时,比较容易入侵东海陆棚,各国的捕获比例连带出现消长,中国的鳗苗捕获量会增加,韩国也会增加一些,靠东边的台湾和日本捕获量就会减低,不过,年际之间还是会有很大的变动。
他进一步说明,全球暖化其实有时会加速、有时会放缓,1977年至1998年这段时间是加速期,1998年至2013年又进入停滞期,2013年之后又变成加速期,在停滞期,台湾东边的黑潮出现整年减弱趋势,在快速期黑潮又变成加速。
全球海洋持续发烧,西太平洋更是全球最大的“热区”。曾于恒说,主要原因是太平洋的环流系统,特别是赤道附近有很强的北赤道洋流,流场从东向西,所以在西太平洋形成暖池,以整个太平洋来讲,增温幅度比较高的区域是在西太平洋,但是每个区域有一些差异,台湾周遭靠东海一带因为比较浅,所以更容易变暖,台湾东侧海域在未来世纪末可能会上升1℃至3℃左右。
科学研究陆续发现,海洋升温造成鱼类孵化率下降、体型变小等生存挑战。曾于恒表示,目前统计上还没看到升温对鳗鱼造成的生理影响,不过推测负面效应可能跟其他鱼类类似,鱼类不像人类可以自行调节体温,有些研究显示水温升高时,鱼类对氧气的需求会提高,有些专家解释,在比较暖的环境下,鱼类为了存活下来所以要维持更小的体型,而体型会限制氧气的吸入,对生长也有影响。
不只是海洋升温的冲击,曾于恒提醒,全球海洋的pH值从1950年代开始逐渐下降,随着暖化加剧,pH值会逐渐递减,海洋酸化会造成碳酸钙溶解,威胁到很多以碳酸钙为外骨壳的生物。
日本是鳗鱼主要消费国之一,近年日本专家发现,鳗鱼栖地延伸向北海道。(法新社)
日本鳗溜到北海道
海洋表层升温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尤其明显,以往鳗鱼在日本的栖息地最北只到东北的青森一带,2020年起东京大学研究团队陆续在北海道的河川发现日本鳗的幼鱼,在全球暖化背景下,鳗鱼栖地或渔场是否会出现洗牌效应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曾于恒认为,温度增加的确会造成鳗鱼资源结构出现一点点变化,可是整体来讲它可能只是小洗牌,资源结构向北延伸。吴朝荣表示,暖化会影响鱼类的栖地和渔场,以台湾附近海域捕捞的秋刀鱼、乌鱼来说,牠们的栖地也都出现变化,秋刀鱼往北边去了,乌鱼则是跟着21℃、22℃的海水等温线洄游,渔场逐渐北移。
“鳗鱼等于是往北边去了,这意味着只要环境适合,牠们确实可以往北边迁移。”吴朝荣乐见日本鳗在北海道找到新净土,“倘若北海道的河川污染情形比较好,其实这算是一件好事。”
不过,老话一句,全球沸腾时代挟带的致命隐患不能掉以轻心。“当暖化真正剧烈的时候,事实上变成加乘效果,不是慢慢来的。”吴朝荣话锋一转说,“它会有一个临界点(critical point),一但跨越,整个就倒了、崩溃了。”
撰稿、制作和主持:麦小田 责编:陈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