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示意图。图/Ingimage
4月3日花莲发生规模7.2强震后,就不断有大小余震,然后23日凌晨又发生规模6.3地震,迄今仍余震不断,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安全造成威胁,也有部分民众出现「地震症候群」。胸腔暨重症专科医师黄轩列出「地震症候群」的好发族群、常见症状与治疗方法,让网友大赞「非常受用」。
黄轩医师指出,「地震症候群」又被称为假性地震症候群或地震后头晕症候群,是一种在经历频繁地震后可能出现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研究发现,在强震发生后的四个月内,居住在持续有余震发生的区域民众,会或多或少出现头晕症状,且好发于女性、高龄者和住在高楼层者3大族群身上。
黄轩分析,「地震症候群」有10大常见症状,分别是:
1. 头晕:感觉自己或周遭环境在移动或旋转。
2. 平衡困难:走路或站立时感到不稳。
3. 耳鸣:耳内持续发出高频嗡嗡声或其他声音。
4. 焦虑:感到紧张或不安。
5. 失眠: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差。
6. 恐慌发作:突然感到极度的恐慌和不安。
7.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专注于任务或活动。
8. 逃避行为:避免与地震相关的事物或情境。
9. 过度警觉:对周围环境过度敏感。
10. 易受惊吓:对突然的声音或动作反应过度。
上述这些症状可能会在地震后的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虽然不一定全部都会出现,但是出现后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比方说「半夜一接收到地震警报,也会开始焦虑不安,难以再入睡了」。
黄轩提醒,面对「地震症候群」时,若出现5种状况,可寻求医生的专业协助,包括:
1. 持续的不安感:如果地震后您无法进行日常活动,持续感到晕眩和不安,这可能是寻求帮助的信号。
2. 食欲和睡眠问题:当您因为焦虑而吃不下饭、睡不著,并且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您的生活时。
3. 情绪波动:如果您经历了剧烈的情绪波动,如愤怒、悲伤或绝望,并且这些情绪难以自我管理。
4. 社交隔离:如果您开始避免与他人互动,或者感到与周围环境脱节。
5.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的征兆:如持续的恐慌、夜间恶梦、回避与创伤相关的事物或地点。
黄轩补充,「地震症候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除了物质上的重建,心灵上的照顾同样重要。他建议民众可寻求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为自己提供短期的心理支持。严重的话,医生也会开立抗焦虑药物来稳定思绪和情绪,帮助恢复心理和精神状态。若民众觉得自己还没到需要看医生的程度,那么可以试著「看向远方,并集中注意力于一点」,帮助内耳掌管平衡的「前庭」系统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