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讯》报导,英国、丹麦、瑞典、义大利,甚至亚洲的日本与韩国等国家,过去曾经力行在能源结构中「去核」,过去三年来,相继宣布重新投入核电,或是为既存核电厂延役。更不用提原来就持续发展核能的美、加、中、俄、瑞士,以及工业正发展起飞的开发中国家如印度和东南亚,纷纷提出新建核电厂计划。
「返核」思维正在全球快速发酵。国际能源署(IEA)在发布的最新报告《迈向核能新时代之路》(The Path to a New Era for Nuclear Energy)指出,2023年全球核能投资增加约650亿美元,几乎是十年前的两倍;核能发电量也在历经2011年的福岛核灾与2021年的新冠疫情之后,持续攀升,将于2025年创下新高,在全球能源占比将成长至10%。
充足的低碳能源,已成为兼顾经济发展和净零排放,不可或缺的条件,全球科技龙头近年也纷纷投入核电厂的开发。根据《财讯》报导,包括微软、谷歌以及亚马逊等科技大厂,已都抢先布局小型核电反应炉,将核能纳入供电结构。
各国为强化核安机制,已提高核能相关法规要求,核电厂设计朝向以核能事故的预防、保护、缓和三项并重原则,降低事故发生时的安全疑虑。尤其美国为了加强对新型核能机组的安全监管,并启动了设计认证制度(Design Certification)。在设计基础下,反应炉的炉芯熔毁机率在第二代核电厂平均已低于十万分之五,而西屋所开发的第三代先进压水式反应炉更低于千万分之三。
核电拥有不排碳、稳定供电的优势,但新世代反应炉却还不具备商业化条件,小型模组化反应炉(SMR)就在此时开始受到瞩目。由于规模缩小,若发生事故,损害程度也较低。这些特色,让各国纷纷以SMR作为新世代核电技术竞赛的主力。面对国际核能新世代的开展,台湾想跟上脚步,或是置身事外?现在就是关键的抉择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