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面臨小型債務危機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卻無視在野黨強烈反對,如期在剛過去的周末訪問中國。兩國達成的69項協議,包括容許英國豬雜、豬精液等肉製品入口中國,但總計只為英國未來幾年帶來共約6至10億英鎊利益,佔GDP微乎其微。有財經評論員對財相訪華帶來的成果失望,而英國輿論對財相此行的反應,也再次反映民間對工黨政府的質疑。
相隔8年,英國財相再次訪華,上一次已經數到2017年,其後英國經歷脫歐、疫情及政黨輪替,兩國關係也因香港「反送中運動」陷入冰點。新任財相李韻晴卻無視英鎊急跌、在野黨的反對,執意帶同英倫銀行行長,及金融行為監管局局長等財金巨頭訪問中國,最終為英國帶來甚麼得益?
雙方達成69項共識 收益平均每年佔英GDP少於0.01%
李韻晴周六(11日)在北京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會面,並重啟中斷6年的「英中經濟財金對話」,雙方在金融及貿易等領域達成69項協議,預料在未來5年可為英國帶來6至10億英鎊的經濟得益。
在金融領域,中方將容許英資金融機構擴展在華業務,中國銀行亦將首度獲准在英國發行離岸「綠色債劵」,兩國又同意加強交換金融監管資訊;在貿易方面,雙方將尋求進一步協議,首度開放英國寵物食品入口中國、另展開容許英國豬雜打入中國市場的程序,以及重新准許英國將冷凍豬精液出口中國。
翻查資料,英國2023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為2.54萬億英鎊。李韻晴這次在北京為英國未來5年爭取的「經濟收益」,若以每年平均兩億英鎊計算,其實佔英國GDP比例不足0.01%。而根據英國全國農業工會2024年底的數字,英國豬肉產品出口中國每年帶來的收入,亦只有約1.78億英鎊。
評論:白行一趟「得個桔」
財經評論員顏寶剛接受本台訪問時,指李韻晴訪華的成果令人震驚,形容是「白行一趟」:「『得了個桔』回來,其實完全對現在英國的經濟狀況絲毫沒有幫助。英國國內仍有很多人痴心妄想認為,只要和中國做到生意、找到中國的投資,英國的經濟就可以有未來。事實上現在大家應該很清楚知道,中國經濟本身都出了很深的問題。」
他認為英中兩國最新的貿易協定,很多都流於「象徵式」,譬如英國農產品的進出口其實在英國經濟的佔比有限;反而倫敦政府容許中銀在英國發行人民幣債券,就正好配合中國希望將人民幣國際化的部署。
李韻晴:有向中方提出人權議題 兩國經濟合作亦重要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周一(13日)總結雙方會面,指兩國都反對「脫鉤斷鏈」,並同意減少雙向投資障礙,促進非歧視開放的營商環境。而李韻晴接受傳媒訪問時就表示,與中方會面有觸及香港及俄烏議題,包括正受審的英國公民、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的情況,指與中國公開及坦承處理包括國家安全等領域的分歧。
不過李韻晴在周六的峰會上,仍強調兩國經濟合作的重要性:「當我們繼續加強金融關係時,更緊密地在監管合作方面協作就非常關鍵。而隨著我們的市場日益互聯,維持統一的全球標準至關重要。這確保了國際金融流動的順暢運作,並避免分裂的情況發生。」
前保守黨黨魁批「叩頭」 學者:場面如「一帶一路」國家訪華
前保守黨黨魁施志安(Iain Duncan Smith)向英媒形容,李韻晴訪華是「叩頭行動」。國際關係學者黃偉國就以李韻晴參觀英資單車製造商在北京的旗艦店為例,指這些畫面「似曾相識」:「中共對一帶一路國家都是用同樣的手法,這種所謂中資進入外國投資、甚至注資為名,但實際上目的當然就是,希望能夠在當地產生更加進一步的政治、經濟的影響。」
輿論反應顯民間對工黨能力的質疑
黃偉國指,今次英國主流傳媒對李韻晴訪華著墨不多,某程度上亦反映民間對工黨政府的質疑。
他說:「可想而知英國的主流媒體是不會對李韻晴訪問中國,對於改善所謂中英關係,或者甚至中國能夠救英國經濟有任何的期望,反而很著跡就是問為甚麼你寧願浪費時間,去到北京進行一些沒有用的訪問……給人有個印象就是,工黨是不是完全沒有能力救英國經濟?」
黃偉國又認為,英國與德國、法國等鄰國相比,並無籌碼「食兩家茶禮」:一方面與北京做生意、一方面高調批評中國;而今次財相訪華反映中國已無能力做英國的「大靠山」。顏寶剛就指,英國經濟未來只能考慮如何推動金融市場及初創產業「翻身」。
編輯:施芷珊 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