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最末周,美国30年期公债殖利率一度升抵14%,走势相反的价格则跌到低谷,债市弥漫悲观气氛。殊不知,美债此后展开近40年的多头市场。40年后的今天,投资人也期待美债市况否极泰来。路透
1984年5月最末周,美国30年期公债殖利率一度升抵14%,走势相反的价格则跌到低谷,债市弥漫悲观气氛。殊不知,美债此后展开近40年的多头市场。40年后的今天,美债市况也将否极泰来了吗?
1984年美债殖利率处于触顶下滑的转折点
道琼社报导,美国30年期公债殖利率曾在1981年9月攀抵大约15%的空前新高峰,但1984年5月底所见的14%殖利率更有价值,因为那年美国通膨率已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二位数陡降到4%。也就是说,当时买进的30年期美债提供10%的实质报酬率,比股票报酬率还要高,而且零风险。
但如此丰厚的获利机会难得一见,通常只见于市场悲观气氛荡到谷底之时。那周出刊的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封面以斗大标题说:「公债市场陷入麻烦。」报导宣称:「投资人只能无奈地接受持有的债券价格进一步挫跌。」
纽约时报也在1984年5月31日报导引述某知名经济学家说:「买方拒绝支持政府。」原因是联邦预算面临超过2,000亿美元的赤字大麻烦。
同年6月4日那期的巴隆周刊(Barron’s)则与众不同,反而以标题「有理由买债了?」的报导分析美债市况转折点到了。事后证明,这篇由布雷伯格执笔的报导有先见之明,后来美国长期公债殖利率呈阶梯状一路稳定下滑,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时期摔落1%。
假如投资人1984年5月采信布雷伯格观点而买进,在接下来数年美债价格飙涨的年头,即可获致壮观的总回报率。根据纽约大学史登商学院的资料,1984年10年期美债回报率达13.73%(尽管那年初美债仍深陷熊市),1985年回报率冲上25.71%,1986年也高达24.28%。
有新「债券天王」之称的双线资本创办人兼执行长冈雷克最近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那时正是美债殖利率从高峰回落的转捩点,之后殖利率下滑趋势延续了一世代。
2024年情况不同 美债殖利率恐难反转直下
冈雷克认为,2024年的情况与1984年截然不同。他说:「我觉得,现在情况几乎正好颠倒过来。」
据冈雷克研判,美国联准会(Fed)面对下一波衰退来袭「将故技重施」,起初通膨和美债殖利率会随著经济向下沉沦而走低,但他担心「印钞票和助长通膨的政策」反应将不利债市。
前国际货币基金(IMF)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夫认为,在政治两极化、政府债负沉重、地缘政治紧张以及「去全球化」的大环境下,Fed及其他央行的独立自主性或许会受影响,以致又会诉诸助长通膨的政策。
换言之,央行货币政策将承受压力,最大压力源可能是巨额政府赤字及其衍生的债负,特别是快速增加的利息支出。这种情况可能造成所谓的「财政支配」(fiscal dominance)–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变成印钞票支应政府赤字支出之需,维持物价稳定的目标反倒退居次位。
冈雷克说,在利率降到1%甚至更低的时代,举债筹资填补财政赤字缺口轻而易举;但如今利率已大幅上扬,数兆美元国库证券到期时,将以殖利率4%上下的新债取而代之,届时山姆大叔的利息支出总额将超过军费预算。
避免财政情况难以为继有几条路可走,首先是采取严厉手段,例如加税、削减支出或双管齐下。另一权宜之计是设法让经济成长比债息(以美元计)增速还要快。这可透过提高实质成长率(借由提高生产力和移民数)来达成。或是借由推升通膨或「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指人为压低偿付债息的成本),使偿债负担降低。
财政赤字是不利美债长期展望的隐患
Evercore ISI董事长海曼认为,美国财政赤字现在还不是问题。他说,现约4.5%的美债殖利率,与大约5.5%的名目GDP年增率还算搭配;但若是借贷成本高得离谱,或美元疲软,就令人忧心了。
曾任Leuthold Group和富国资本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策略长的鲍森也认为,今后美债殖利率不至于开始长期走高,比较可能在某个区间范围内稳定下来,一如1950年代的情形。他说,10年期美债价值已浮现,现在提供的殖利率,比替代的股票收益选择(像是MSCI美国高股利指数)还要高。
目前看来,Fed会维持利率在高档,直到通膨率降到接近2%目标为止。但公债投资人买盘缩手已很明显,从本周美债标售情况不佳可见一斑。
长期而言,似乎难以反驳冈雷克的观点–40年前的确是买进美债的大好良机,但现况可能恰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