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睎干十三维度 脸书
从上世纪六〇年代中期起,张爱玲就跟皇冠出版社长期合作,至今她的书也主要由皇冠出版。皇冠的创办人,正是琼瑶第二任丈夫平鑫涛。
这两天,Facebook有网民和《星岛头条》都转载微博「张迷客厅」帖文(《星岛》误写成「张述客听」,不可思议),摘录张爱玲、宋淇谈及琼瑶的对话,很多人都读得津津有味。(注1)这些对话来自2020年皇冠出版的《张爱玲往来书信集》,我看了摘录,觉得不妨补充一下,让大家更了解当年「祖师奶奶」是如何评价「言情女王」。
「张迷客厅」摘录有两则如下:
张爱玲:《半生缘》也无以为继,我写一部琼瑶可以写一百部。(1968.6.26)
张爱玲:我觉得琼瑶的好处在深得上一代的英文畅销小说的神髓,而合中国国情。我总是一面看一面不由自主自动的译成英文:「我打赌你……谢上帝!」前两年还有男子脱帽为礼,气极了就shake〔摇动〕女孩子——绅士唯一可以对女人动武的方式。我倒觉得三毛写的是她自己的,琼瑶总像是改编——当然并不是。(1982.6.20)
张爱玲唯一的长篇通俗小说,是《半生缘》,所以她才拿这本书跟琼瑶小说比较,自叹不能像她那样多产。这句话,我觉得既不是褒,也不是贬,只是客观点出两人差异——张爱玲志不在写畅销言情小说,当然无法像琼瑶般流水作业,一条公式编出100个变奏来。
但后来张爱玲半开玩笑指,琼瑶小说读来像「改编」,却有意无意吐露了自己写通俗小说的「秘诀」——即改编外国小说。不久之前,我已撰文说过《半生缘》大量「抄考」J.P.Marquand 的H.M. Pulham, Esq.(注2),也难怪张爱玲看琼瑶时会有「改编」的印象。不得不承认,这种向西方小说「致敬」的手法,在华文通俗小说界并非罕见,像金庸从大仲马小说「偷桥」,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二、亦舒狠批张爱玲
「张迷客厅」摘录有一则如下:
宋淇:可见中国读者的口味始终停留在melodrama〔通俗剧〕阶段,不是生癌就是自杀就是出走,所以琼瑶可以一册册的写下去了。(1979.8.19)
为什么宋淇会忽然批评「中国读者的口味」呢?其实是因为亦舒。1979年8月19日的信,宋淇附上衣莎贝(亦舒另一个笔名)的短文影印本,该文题为「阅张爱玲新作有感」(此文收录于亦舒《自白书》,香港:天地图书,1981),亦舒说:
「今夜读皇冠杂志(东南亚版第十四卷第二期)中的《相见欢》,更觉爱玲女士不应复出。我有我的道理,一一细说。整篇小说约两万许字,都是中年妇女的对白,一点故事性都没有,小说总得有个骨干,不比散文,一开始琐碎到底,很难读完两万字,连我都说读不下去,怕只有宋淇宋老先生还是欣赏的。」
最后亦舒又说:
「我始终不明白张爱玲何以会再动笔,心中极不是滋味,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究竟是为什么?我只觉得这么一来,仿佛她以前那些美丽的故事也都给对了白开水,已经失去味道,十分悲怆失措。世界原属于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这是不变的定律。」
宋淇就是看了亦舒的文章,不服气,才抱怨「读者的口味始终停留在melodrama阶段」。张爱玲如何反应呢?她在1979年9月4日的信中答:
「亦舒骂《相见欢》,其实水晶已经屡次来信批评《浮花浪蕊》《相〇〇》《表姨细姨及其他》,虽然措辞较客气,也是恨不得我快点死掉,免得破坏image。这些人是我的一点老本,也是个包袱,只好揹着,不过这次带累Stephen[即宋淇]。中国人对老的观念太落后,尤其是想取而代之的后辈文人(……)中国人的小说观,我觉得都坏在百廿回《红楼梦》太普及,以致于经过五四迄今,中国人最理想的小说是传奇化(续书的)的情节加上有真实感(原著的)的细节,大陆内外一致(官方的干扰不算)。」
张爱玲短篇小说〈相见欢〉初刊于1978年《皇冠》,以情节论的确没什么看头,主要写上海解放后两个中年表姊妹荀太太和伍太太闲聊,把同一件旧事讲完又讲。读者反应冷淡,七窍玲珑的张爱玲怎会不明白原因?她在〈表姨细姨及其他〉已指出,是因为「『意在言外』『一说便俗』的传统」失传了,「我们不习惯看字里行间的夹缝文章」。
不妨这样说吧,张爱玲后期小说着重「意在言外」,巧手制作「夹缝文章」,跟琼瑶阿姨唯恐画公仔不画出肠的风格,以及喷满一纸的马景涛式嘶吼对白,简直南辕北辙。至于哪个更受当年读者欢迎?亦舒已经告诉你了。可世界真是「属于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吗?也不见得。
三、琼瑶畅销,张爱玲长销
「张迷客厅」摘录有两则如下:
张爱玲:大陆印琼瑶金庸的书用光了纸,真发噱。「洛阳纸贵」变成纸尽。(1988.5.14)
张爱玲:琼瑶的大陆销路惊人也是意中事,因为大陆还停留在台湾的三四十年前,而且五〇年间就想看的欲望压抑太久了,一旦爆发,即使已经是新的一两代了。(1988.12.27)
以上两句话都有下文,我觉得更耐人寻味。1988年5月14日那句,张爱玲在后面说:「我在大陆就听见说『现在有个琼瑶。』想了快四十年终于到手了,也真是个unifying的民族性。」
老实说,我不明白那句「现在有个琼瑶」是什么意思。张爱玲1952年离开中国大陆,之前琼瑶只是个小女孩,张怎可能听到「现在有个琼瑶」这句话呢?尽管琼瑶九岁(1947年)已投稿上海《大公报》,但当时她用的是原名「陈喆」,不是「琼瑶」,张爱玲不大可能听过这小女孩的名字。琼瑶真正成名,大概是1963年发表《窗外》之后,张爱玲说自己在大陆听见说「现在有个琼瑶」,可能是记错了?读者如有头绪,欢迎赐教。
至于1988年12月27日那句话,下文是这样的:「从前桑弧就举出那样的天文数字作为今后的market potential,劝我留在大陆。(根据苏联小说销路)结果实现这些数字的倒是台湾作品,不是大陆的,也真是历史的反讽。」幸好张爱玲没希罕那「market potential」而留下来,否则她很可能在文革横死,之后还有没有人记得她,也成疑问。
以上两则,都说琼瑶小说在大陆销量惊人,诚非虚言。但有趣的是,2024年琼瑶小说早已过时,而张爱玲却后劲凌厉。
宋淇在1985年3月18日信中跟张爱玲说: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最近去问了一家书店,老板是几个大学生,各有专业,然后志同道合,业余开了家新书店。我详细问他书的销路和各作者受欢迎的程度。据他的经验,每过一阵,必有一本书特别畅销,但如以平均销路以张爱玲为最稳定,最可靠,每年必可实销若干册,不像别人那样大起大落,琼瑶的新作还有人买,可是极少人看了新作之后,再去买她以前的作品,所以几册出名的旧作只选了几种,各置一册,聊备一格。(⋯⋯)我想香港如此,台湾亦必如此,最近看到台湾一份统计,云你的《短篇小说集》多年来高踞畅销书榜上。」
上文提及的书店,可能是1984年开业的旺角乐文书店。1988年9月10日,宋淇说:
「你的书不能说是畅销,至少是长销,而皇冠最喜欢这类书,每年重印三、四种,成本低,没人注意,利润厚。」
宋淇三四十年前所说的话,到今天依然出奇地有效。例如我家附近的书店,不见什么宣传的张爱玲新版《传奇》,居然悄悄稳坐畅销书榜第七位,细心一想,真是惊人的成就。《传奇》是1944年在上海出版的,今年刚好80周年,请问还有哪本80年前出版的书,今时今日依然打入畅销书榜呢?
张爱玲的后劲,在今天这个「brain rot」横流的世代,似乎燃亮了读书人和作家的希望。AI要模仿琼瑶风格写书,不费吹灰之力,但要写出一段媲美张爱玲的句子,我至今仍未见到。张爱玲的文字,正是那种像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所说,你要「踮起脚尖阅读(stand on tip-toe to read )」的文字,只有这种作品,才是治疗brain rot的跨世代经典。但愿终有一天,大众也懂得欣赏〈相见欢〉、《小团圆》的「夹缝文章」。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