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同性关系替代框架:年龄限制与异性婚姻双标 财务居留权保障全无

维基新闻,自由的新闻源

【2025年7月2日讯】

香港同性伴侣登记制度权益保障不足被批「形式主义」。

港府今(2日)就同性伴侣法律地位提出政策建议,惟相关安排被指未能回应平权诉求。多名《维基新闻》受访者及团体批评,现行框架不仅设下本地注册门槛,权益保障亦远逊异性婚姻,质疑政策「挂羊头卖狗肉」,仅为敷衍司法要求。

注册门槛与年龄差异成双标 权益保障被指「得个样(只有表面)」

有中五学生向《维基新闻》记者指出,异性婚姻双方16岁即可登记,同性伴侣却须双方满18岁,「年龄限制直接令中学阶段同性伴侣获得法律承认的机会大减」。更引起不满的是,制度要求同性伴侣须先于海外完成婚姻或民事结合注册,方可在港申请登记,被斥「将责任推给市民」。

「海外结婚边个有钱先做到,根本唔平等。(海外结婚谁有钱才能做到,根本不平等)」有低收入受访者批评,政府要求本地伴侣先飞外国办手续,等同「射出唔入流」,既回避承认同性婚姻,又制造实际障碍。婚姻平权协会共同发起人邱铭诺接受《有线新闻》访问直斥安排「违背终院判决」,强调公众合理期望是本地伴侣无须海外注册,「依家(现在)反而设下前提,完全令人费解」。

权益方面,现时仅医疗相关保障较明确,财务、居留权等核心权益仍付诸阙如。有受访者向记者提及,台湾同性伴侣曾面临居留权问题,担心香港情况「如出一辙」,「话到明(表面上说)『获得法律承认』,但权益似浮云,已经有婚姻登记处,还要开多个部门(同性伴侣关系登记处)在财赤下只系浪费公帑」。

法律界:政策或仅回应终院部分裁决 后续或需司法覆核推进

有法律界人士向记者分析,终审法院当年裁决仅处理海外注册同性伴侣在港权益,未全面解决婚姻平权问题。若政府政策被认为满足当时裁决要求,本地伴侣欲争取更多权益,或需透过司法覆核挑战,例如「从未海外登记的伴侣在港申请结婚被拒,再入禀法院」。

有评论向记者指出,政府此举或为向保守势力交代,「声称香港未承认同性婚姻,实际用登记制度制造『形式承认』」。亦有受访者提到,在香港以视像方式完成海外注册或成趋势,惟本质上仍无法弥补与异性婚姻的权利差距。

公营医疗加价叠加争议 公众质疑港府诚意

记者发现有受访者讨论将话题延伸至公营医疗加价,认为政府「连串操作似赶人走(离开香港)」,「公众对话空间被所谓『专业人士』垄断,政策愈出愈离地」。有受访者总结,登记制度「形同交功课」,既无详解为何坚持海外注册前提,亦未实质回应平权诉求,「最终可能沦为拖延时间的工具」。

记者:Kit Wong (Kitabc12345)

消息来源

[编辑]

原创报导
这篇文章含有维基记者第一手新闻。请参看对话页了解详情。


<!–es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