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看奥运跟大陆不一样?李宁、李丽珊与麦兜,香港人的观奥文化史

「相对中国内地长年以举国体制将体育作为民族主义建构的手段,香港人在体育活动建构的集体认同感,依然是一种从下而上的缓慢累积」

特约撰稿人 邓正健

2024年8月10日,江旻憓(中)出席由政府主办的“青年发展高峰论坛”,在台上与各嘉宾合照。摄:Ryan Lai/端传媒

奥运会不再仅仅是体育活动,也是一个充满各种现实和文化政治的场域。在刚过去的巴黎奥运会中,全球观众对运动员表现以外的各种议题的关注度,是前所未有的高涨。而华文圈子里最能挑起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莫过于有关国族身份的话题。

从中国内地的小红书式民族主义,到台湾受运动员得奖而引发的群情激昂等等,相对来说,香港舆论中受奥运催化而挑起的集体情绪,则相对复杂而暧昧。历史角度看,长期以来,香港人欣赏体育项目是相对较“去政治化”的,国族、集体身份认同色彩远不及中国内地;香港人从香港运动员表现和成绩中投射出认同感,一方面跟香港运动员水准不断提升有关,另一方面自然也跟香港人本土身份认同的发展脱不了干系。

然而,我们亦不能忽略一点:相对于中国内地长年以来自举国体制的方式将体育作为民族主义建构的手段,香港人在体育活动中所建构的集体认同感,依然是一种从下而上的缓慢累积;而与其他不同社会实践范围不同的是,观众对体育的投入不必然全部来自族群身份认同,例如民族主义,也包含著各种不同的情感,例如在个人层面对特定体育项目的热情,或在普世层面上对于体育精神(sportsmanship)的尊重。

今届奥运中,香港人对香港运动员得奖的各种复合反应和情绪,其实并不仅只源于近年香港的政治生态,亦跟多年以来香港人观赏体育活动的传统和习惯有关。个中演变,正是本文试图梳理的一段香港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