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疾病的拉锯战:淋病、梅毒年龄下探,谁让孩子成了高风险者?

(摄影/杨子磊;设计/江世民)
「十年前偶尔才见一例梅毒;现在遇过不少国高中生确诊。」《报导者》以卫福部公开数据分析,发现青少年淋病与梅毒感染者年龄层加速下移,这不只是医疗问题,更折射出台湾性教育、家庭与社会间的多重裂缝。

坐在泌尿科诊所里候诊的高中生安静地把双手插在制服外套口袋内,不管身旁的妈妈不断低声叨念著:「怎么在小儿科还看不好,还要转诊到泌尿科?」

男孩口袋里的双手,藏著妈妈没看见的红疹,那是他不想让父母知道的秘密。16岁,初尝情爱的滋味,他内心隐隐知道一手红疹大概与那些激情有关。

终于,轮到男孩看诊。诊疗室里,即将揭晓的答案,津久诊所的泌尿科医师罗诗修早已知道,但当大人在场,他的任何措辞都可能戳破青春的秘密,甚至可能引来一场亲子大战。

罗诗修仔细查看男孩的手,心里大概有数,决定单刀直入:「同学,你有发生性行为吗?」男孩坚决地说:「没有。」但手掌红疹早已替他回答。妈妈不好当场逼问,诊间氛围凝结。罗诗修没有说破,技巧性地说,有时候在公厕也可能接触到病毒,建议还是验一下性病,以防万一。

检验结果在几天后揭晓,梅毒阳性,男孩与医师都不意外。幸好这一次,不知是巧合或沟通的结果,妈妈没陪同看诊。男孩向医师承认,他与女同学有过性行为,罗诗修要他告诉女孩也要接受筛检与治疗。

男孩不是罗诗修看过的第一个在学青少年感染性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许多泌尿科、妇产科医师都难免遇上这样的时刻。医师除了治疗症状,也要卫教安全性行为与使用保险套,否则再接触到病菌还是有可能被感染。

罗诗修说,这几年「时不时会遇到国、高中生感染性传染病,所以现在看到孩子手掌长出红疹,一律都先验梅毒。」他观察,网路原生世代的孩子在就诊前都会先上网查,他们多数心里有底,知道自己得的是性病,但是怕被家长责怪,所以大半逃避不就医或在诊间沉默不语。

孩子们在成长的青春里,仓促演练「亲密关系」这门课,类似状况反复在诊间上演,有时还会不小心踩到法律的红线──<!–__ANNOTATION__={"text":"第三类传染病","annotation":"

梅毒、淋病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