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两年扑朔迷离的中国经济中,有一个非常显著且急待解释的现象:为何GDP仍维持在5%左右的增长水平,而税收却持续下滑?且两者的差距还在持续扩大中。
回顾过去十年,税收与GDP之间的短期背离并非首次出现,且多可归因于制度性减税。例如:2016年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服务业减负约5,000亿元;2019年大规模下调增值税税率;2022年疫情冲击下,推出4.6万亿元的减税退税政策,占当年税收总额的27%。这三年税收落后GDP的幅度分别为1.9%、5%和6.5%。
但在多数年份,尤其是“金税三期”全面推行之后,税收增速反而明显快于GDP。2017年税收跑赢GDP 3.8%,2018年为1.7%,2021年为3.8%,2023年为3.5%。这一方面源于电子化征管系统强化了税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征管效率持续提升的结构性趋势。
问题出现在2024年。在没有大规模减税出台的背景下,税收增速却断崖式下跌,与GDP的剪刀差扩大到-8.4%,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拉大至-8.9%。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历史上的异常年份(在减税额度达到到27%的2022年,税收落后GDP的最大剪刀差也是-6.5%),也彻底打破了“税收与GDP正相关”的常识性认知。
这意味着,某些根本性的变化正在发生,值得我们更深入地追问:税收去哪了?
文|中李
编辑|阳少
01 中国税收的基本结构
首先需要说明,我们这里讨论的只是“税收”本身,因此,接下来要谈的问题与土地出让金无关。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被粗略分为四本账:税收(包括非税收入)、政府基金收入(主要指土地财政)、国有资本收益(国企利润上缴,这部分体量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及社保缴费。而在这四本账中,体量最大、也是最核心的,仍然是“税收”。
如果进一步拆解税收结构,就会发现,排名前四的税种分别是:国内增值税(VAT)、企业所得税(CIT)、个人所得税(IIT)和消费税。其中,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两者相加,基本就能占到全部税收的一半以上。因此,要理解中国税收的问题,最直接的切口就是看这几个主要税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工业主导型经济体。2023年,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6%,而OECD国家的中位数则只有16%。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把税收锚定在生产环节,并没有什么问题——这是一个与经济结构匹配的安排。但问题在于,“高增值税依赖”所带来的风险,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结构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