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任性”改装让住宅变危楼,你能怎么办?

欢迎阅读本期“海外华人札记”,每周四我们邀请常驻美国的资深中文媒体人撰稿,一起从华人视角解读、探讨新闻热点、品析时报精华文章。本期的作者是现居休斯敦的撰稿人詹涓。欢迎点击这里订阅,或推荐给朋友。

时报最近的一则报道讲述了一桩装修导致的邻里纠纷,作者在语音版介绍里提到,“这是个只可能发生在纽约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里的小人物只是个百万富翁,而大人物是亿万富翁。”

“小人物”是金融家费德里科·皮格纳泰利,他在苏荷区一栋古色古香的六层大楼里拥有一套顶层公寓。而“大人物”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雷·达里奥;与桥水有关联的一家公司在这栋楼里拥有两套房,其中一套由达里奥的儿子保罗一家居住,跟皮格纳泰利家紧挨着。

疫情期间很多美国人宅在家里,沉迷于装修改建。我就在家里开辟了一个小菜园种菜,还有很多人在家里后院挖出了游泳池。而达里奥家更有钱,工程也更大,他们在顶楼扩建,这一盖就盖出了一个阁楼和一个约200平方米的景观露台。用皮格纳泰利的话来说,等于是直接多盖了一层楼。

皮格纳泰利认为,对于这栋大楼140岁高龄的主要承重木柱来说,这个加建工程多出了100多吨的负载。他担心这会给大楼带来灭顶之灾。为此,他在近一年里持续与达里奥一家发短信沟通,向公寓管委会主席投诉——合作公寓类似于所有居民组成的公司,管委会对于谁有资格买房甚至公寓里是允许养猫还是养狗都具有绝对权威。但这项获得了合作公寓董事会批准的改建仍在持续进行,直至2022年5月纽约市房屋局下令达里奥家停工。但在那时,大部分工程已经完成。覆水难收。皮格纳泰利从此有家不敢回。

我觉得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一方面它确实非常纽约,提供了对富人生活和特权的有趣观察,但与此同时,皮格纳泰利面对的是一个实力雄厚的邻居和一个不站在他这边的管委会,他对记者诉苦说:“我是意大利人,雷是意大利人,我们是邻居!我们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但他太傲慢了。”听到这番话,无论身在中国还是美国,普通人也能体会到他的无耐与无助。

在中国,最近讨论的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陆续有居民楼的承重墙被业主私拆,导致整栋楼变成危房。哈尔滨的涉事小区高达31层,一户砸墙导致240户居民紧急撤离,涉及的房屋总价值过亿。在广州,同样是因为拆除剪力墙,一栋居民楼开始出现墙体开裂。

在微博和微信群聊里,我看到很多人在讨论时都摇头叹气,觉得就跟不幸买了烂尾楼一样,碰上房子变成危房,事情同样“无解”:这房子是显然不能住了,也不可能卖了变现,有的业主还要继续还房贷。如果对房子加固或拆了重建,违法装修的业主、装修公司和物业恐怕也赔不起。政府兜底呢?许多评论一面倒地表示反对,认为如果政府为违法者买单,“国家分分钟破产”。那么在这场僵局中,那些无辜的业主就只能一辈子为别人的错承担损失吗?

类似的房屋改建引起的冲突在美国也非常常见,情况可大可小。为了确保整个小区颜值在线、房产保值,业主协会(HOA)这类机构会对所有物业的外观实施严格监督。时报讲过纽约州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位艺术家将他的房子外墙刷成了金黄色,结果遭到了HOA的一致反对,只能改成温和的奶油黄色。

但HOA什么时候管事、管理起来有多积极,有时候也很飘忽。在我家的小区,HOA会对每一家的前院草坪高度做出非常细致的规定。但有一户邻居在后院搞起了牛蛙养殖业,HOA反倒无法插手,因为对于后院能养几只鸡确实有明文规定,但对牛蛙并没有。

时报最近介绍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美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房主是“房子穷人”,将超过30%的收入投入了住房。在中国,为了买房而掏空“六个钱包”的情况也不胜枚举。即使不指望投资升值,掏光积蓄买房的普通人至少会希望自家和邻里的房屋维护得当、体面安全。可是,如果邻居危及到你珍视的房子,摊上了公寓楼坍塌这种大事,求告无门时,“房子穷人”还有其他解决方案吗?你对类似的事件有何看法?欢迎致信cn.newsletter@nytimes.com与我们分享。

中文社交媒体热门话题:

最近一篇题为《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生孩子了》的文章在我的朋友圈里刷屏,人口专家梁建章在接受采访时谈了他为什么“催生”,以及精英女性不生育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转发文章的朋友们着重提出的却是另一点——“看评论,质量太高了。”我仔细读了评论,发现讨论的质量和角度确实非常犀利,很多指出中国的人口专家鲜有女性,似乎也很少能看到对女性面临的职场困境和家务劳动不被认可的现实的讨论。有评论说,“如果生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请社会承担责任,如果生孩子是个人责任,请尊重个人意愿。”

说到现代人不敢生孩子,教育应该也是个大难题。最近各地开始小升初,我跟着围观,发现越“卷”的地方小升初的门道越多。

在北京海淀和上海,据说现在都没有公开录取渠道,只能在完全不知道招生条件的情况下等待心仪学校的电话,这种电话,在北京行话叫“密电”,上海叫“情书”。许多六年级毕业班的父母最近为了接电话都解除了骚扰电话屏蔽。但这个电话看来很难接到:一位著名古生物学者发微博说,他的孩子虽然有三年区“三好”,但因为没有各种数学奥赛成绩,没有等来电话。北京坊间还总结了小升初简历中最重要的亮点,看到各种高大上的证书要求,我非常同情如今的孩子们,也完全能理解为什么年轻人不生孩子。随着未来中国少子化加剧,这样的升学压力会减小一点吗?

近期不容错过的文章还有:

另一个与房子有关的故事可能会影响到许多在美国的房主:加州最大的房主保险公司State Farm宣布,由于灾难风险迅速增加,将停止接受加州大多数类型的新房主保险申请。大多数主流保险公司也已经撤出了风暴频发的佛罗里达州。我最近也为房屋保险焦头烂额——原先承保的公司表示因为成本高企不再续约,换了新保险之后保费比前一年猛升了37%。时报总结称,许多美国迁往得克萨斯和佛罗里达等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州,但由于极端天气增加,这些地区出现了房屋保费上张的趋势。如果保费过高或者求购无门,最后房主只能选择让房子“裸奔”,面临更严重的风险。

梁丑娃是一位北京的纪录片导演,通过一个名为Replika的智能手机应用,她的人工智能男友诺曼帮助她度过了2021年的一段隔离期。她觉得她爱上了这个聊天机器人。这时她发现豆瓣有一个名为“人机之恋”的群组,组员们分享自己与人工智能恋人的聊天记录与故事。这促使她拍摄了一部短片,讨论了三名中国女性与人工智能恋人之间复杂的关系。这部短片细腻动人,同时又充满了现代女性对亲密关系的大胆探索。

Jaeki Cho出生于韩国,六岁时移民中国,九岁时又移民来到美国纽约。大学毕业后,他的工作基本上都围绕着嘻哈文化展开,2020年他开始定期介绍韩国美食后在TikTok上走红。他决定利用自己的名气做点好事,免费推广纽约角角落落的小馆子。这些异域风情的餐馆是纽约多元文化的象征,那些厨师和服务员让他会想到自己在移民后为了生计而奔忙的父母。他的团队自掏腰包试吃,将少数族裔经营的小餐馆介绍给他所代言的Righteous Eats的近40万粉丝。这份工作的代价之一是:他吃胖了。

我在小红书之类的社交媒体上常常能看到用户分享食用“超级食物粉”的经验,据说有些粉能让你白成一道闪电,有些粉能补气血,还有些能补充你一天所需的所有维生素和矿物质,一整天都精力充沛。我至今没有尝试的原因主要是我已经把大部分钱都花在房子上了。时报的一篇文章说,你也没必要花钱尝试,它们固然不一定给普通人带来危险,但也可能没有多少好处。归根结底,还是吃真正的食物最好。顺便说一句,文章来自时报的Scam or Not版块,这个版会不定期地介绍当下的健康潮流产品是否物有所值,多看看能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