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家精神之外,政治因素亦从未在国际赛事中消失。」
端传媒实习记者 林宣佑 江亮儒 发自台北
2024年8月4日,巴黎奥运羽毛球男子双打金牌由台湾代表团中华台北代表队李洋、王齐麟成功卫冕,支持者在场外合影留念。摄:Ann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这是一间属于你的新闻媒体,而我们也同样需要你。加入会员或升级现有会籍,可享九周年限时优惠:巴黎奥运开赛后,截至台北时间8日止,台湾代表团取得1金5铜的成绩,分别为羽球男双李洋、王齐麟的“麟洋配”成功卫冕金牌;男子定向飞靶李孟远获铜牌;女子拳击轻量级吴诗仪获铜牌、女子拳击次中量级陈念琴获铜牌;男子体操单杠项目由唐嘉鸿获铜牌。(延伸阅读:《同时,台湾驻法代表
2024年8月4日,巴黎奥运羽毛球男子双打金牌由台湾代表团中华台北代表队李洋、王齐麟成功卫冕。摄:Ann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而后,随着网络讨论热度提高,各种声援贴文以不同语言在社群网路上转传,场边球迷也发挥创意,改以台文、注音标语、谐音、或是圣筊图片(意指2021东京奥运麟洋配夺金画面),或以小熊维尼布偶讽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试图以创意突围安检。
其中,在“麟洋配”力退中国“梁王配”夺金后,在随后颁奖时,大批中国大陆观众铺成一片五星旗海,但在红旗海中,则硬挤出一张画有“珍珠奶茶”以及麟洋配人物插画的台湾应援手牌,上头印有法文 Bon Courage(加油)。(延伸阅读:《
2024年8月4日,巴黎奥运羽毛球男子双打金牌由台湾代表团中华台北代表队李洋、王齐麟成功卫冕,场内跟支持者拍手。摄:Ann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而奥运现场之所以严加取缔台湾应援小物,在于对奥委会来说,台湾以“中华台北”的名义参与奥运,自然必须遵守以“梅花旗”出赛的规定。
国际奥委会一向称自己无涉政治,并将这样的“政治中立”立场写入奥林匹克宪章(Olympic Charter)中。若涉及争议,都得回到这套准则来执行。在宪章第二条内容即开宗明义指出,“反对任何对运动与运动员,于政治或商业上的利用及伤害。”各国受国际奥委会管辖的国际运动总会及国家奥会,都必须遵守宪章规范。
且在宪章第50条第2款也指出:“在任何奥林匹克场地、场馆或其他区域,不得有任何形式的示威或政治、宗教或种族宣传。”同时,主办城市的观众指南,亦会载明禁止携带“政治、宗教、粗俗、商业性标语”的文字,即使符合规定,但也必须遵守尺寸规定。
主办城市巴黎将所谓的“政治、宗教、粗俗、商业性标语”定义为:“可供传递宗教或政治讯息,或被认为违反公共秩序的广告内容,或是绳索、纸板、海报或其他可以使用于场馆内抗议等物品。”
但此次争议之所以在网上,尤其是新兴社交平台 Threads上引发舆论海啸,在于即便禁止中华民国国旗入场已行之有年,但“台湾”、“Taiwan 加油!”、或是台湾岛的地图是否也都落入“政治宣传”的范围,端传媒记者查询相关条文并未见定义。
据美联社报导,国际奥委会发言人(Mark Adams)对台湾旗帜被没收回应,指台湾以 Chinese Taipei 的奥会模式参赛,因此 banners(横幅)是不被允许的,不然会引发“这个可以,那为什么那个不行”的质疑。他重申,巴黎奥运官网规定,只有经过大会认定的旗帜才能带入会场。
运动场上的政治
除了为选手加油、以各种创意方式突破国际对“台湾”出现在赛场上的防线,性别议题也成为奥运期间台湾网民的讨论热点。
其中,台湾女子拳击手林郁婷及阿尔及利亚的哈利夫(Imane Khelif)遭国际拳击总会(IBA)指控性别测试结果不符合参赛资格,引发台湾人的激烈批评。(延伸阅读:《
2024年8月7日,2024年巴黎奥运会,台湾拳击运动员林郁婷(红衣)与土耳其拳手Esra Yildiz Kahraman(蓝衣)在奥运57公斤级四强赛中。摄:Peter Cziborra/Reuters/达志影像
这一情绪,也回应了中国官方近年对台湾参与奥运会和其他国际活动的处理手法转变:2016年之后,中国大陆的官方媒体开始改变1980年代沿用的称呼,在奥运报导中用“中国台北”取代之前对 Chinese Taipei 的“中华台北”翻译。显然,之前的默契空间已经改变。(延伸阅读:《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王宏恩则在 Threads 上发表奥运观察,指虽然从个体主义角度而言,这些行为都是不经济理性的,但人类因共同的生活经验与情感而产生的群体认同无法轻易抹灭,进而形成研究民族主义理论的学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的“想像的共同体”。
虽然运动员的互动有超越国家间竞争的温馨时刻,如“羽坛四大天后”惺惺相惜的情感让转播台主播与许多球迷感动落泪,但奥运不只是体育场上的角力,更是国内外政治和地缘政治的实质表现,如乌克兰选手马胡奇赫(Yaroslava Mahuchikh)夺牌后为俄乌战争的乌克兰伤者发声;阿尔及利亚网民抨击对拳手哈利夫的质疑是“殖民主义”;又如散布各地的台湾网友整理出外媒介绍台湾选手的用词,翻译外国运动员支持台湾选手的贴文内容;或如部分中国大陆网民在羽球男双决赛时贴出“反台独”标语;或香港网民激烈辩论奥运击剑冠军江旻憓的政治立场——运动家精神之外,政治因素亦从未在国际赛事中消失。
2024年8月4日,巴黎奥运羽毛球男子双打金牌由台湾代表团中华台北代表队李洋、王齐麟成功卫冕,支持者在场外合影留念。摄:Ann Wang/Reuters/达志影像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 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