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员关注社区精神障碍患者高危个案 卫生局:有适度措施跟进 保障患者权益

工联副会长、间选议员林伦伟提交书面质询,指出业界人士在处理精神障碍患者情况紧急时遇到不少难点及障碍,要求行政当局交代如何改善现有机制,以适时处理社区精神障碍患者高危个案。卫生局回复指,卫生局局长可强制正处于严重精神紊乱的精神病患住院,但必须经法院确认,并强调相关措施适度并受司法监督,保障患者的权益。

林伦伟指出,特区政府致力于提升本地区精神健康水平,而在推动身心障碍者独立生活、平等参与及全面发展方面亦获得社会广泛认同与支持。然而,根据现时一月份官方数据,复康服务范畴的有效注册社工为177人,占比为12%。截至2024年9月底,当局数据显示,精神残疾类别人数为3,600人,占总残疾类别的19.43%,55岁以上的总人数为1,766人,占49%。年长服务使用者比例近半数,而近期社区亦出现较年长的高风险个案。当局虽已及早介入,但处理这类高风险个案往往需要前线工作人员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

他续指,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社区精神复康服务中,每位工作人员平均负责30名服务对象,这一比例仍与澳洲及新西兰个案经理负责的个案数量相当。」然而,随著本澳精神障碍人士日益增多,亦有本地研究报告指出,此类问题正呈现年轻化。

林伦伟表示,关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强制治疗,需平衡权益、公众安全与治疗需求。本澳虽在回归前已订下相关法律基础,确保适当实施强制性治疗,但业界反映当患者遇到情况紧急时,由通报到送院期间的协作及实施,工作人员遇上不少难点及障碍,当中准则亦较为含糊。

因此,他要求当局交代在应对此类高危个案的送院治疗程序上,是否会优化规范与准则,包括改善跨部门协作等。同时,因应日渐增多的社区精神健康个案,当局是否藉十年复康新规划修订的契机,为未来长远的人手资源配置做好规划,包括调整应对高危个案的人手比例等。

卫生局局长可强制于严重精神紊乱的精神病患者住院但须经法院确认

卫生局在回复质询中指出,根据《精神卫生制度》,当精神病患者出现严重的精神紊乱,且该状况会危及其本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或财产法益,并且其拒绝接受治疗,经卫生局局长批准,可允许临时的强制性住院,并必须于72小时内将住院决定交由有权限的法院确认。如法院不同意,需即时终止强制性住院的措施。「因此,上述法令已确保相关措施适度并受司法监督,保障了精神病患者的权益。」

卫生局续指,有关执行强制住院措施方面,现时已建立完善的跨部门合作机制。当卫生局接获疑似符合法定强制性住院的个案通报时,精神科外展队及专科医生会对个案进行评估,以确认其精神紊乱的程度;若符合法定强制性住院情况,在取得卫生局局长的批准后,会作出相关安排。如个案强烈抗拒,精神科外展队会与家属或社工合作,并联同警方及消防救护单位,共同把患者送至仁伯爵综合医院,以进行临时的强制性住院。

卫生局:全澳现时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共有108名

卫生局又指出,目前全澳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共有108名。至2024年,局方有精神科专科医生16名和心理范畴高级技术员25名,其他公共部门有心理治疗师6名,以及私人执业的精神科专科医生3名、心理治疗师58名,现时全澳的精神心理专业人员总数为108名。「联合不同持份者的协作,能满足居民所需的精神卫生服务。卫生局将持续培养更多的精神科专科医生,强化精神心理服务团队建设。」

在精神心理服务方面,该局指出,目前已于9间卫生中心设立心理保健门诊,并持续资助2间非牟利机构提供心理治疗服务;而山顶医院精神科与卫生中心和非牟利机构建立了紧急联系机制,跟进转介个案,并于急诊部提供24小时精神科专科服务。

社工局:资助4间日间中心为精神康复者提供社区支援及服务

另外,社工局回复质询时指出,局方十分关注精神病康复者在社区生活的情况,并透过4间设有社区支援服务的受资助精神康复日间中心,以外展及跨专业合作的方式,为在社区生活的康复者提供支援。服务内容包括:制订个人化的康复计划、定期电话追踪、热线关怀网络支援、上门送暖及家访等。

社工局又指,4间中心设有个案风险评估机制,为处于高风险的社区个案提供即时的外展支援、紧急送院、陪诊、家居陪伴、短期及紧急住宿等服务,陪同个案面对及过渡情绪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