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慎格(John J. Tkacik)自由时报-星期専论20241020
◎谭慎格(John J. Tkacik)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本月欢度百岁生日,自从他在一九七八年决定不再承认台北为「中华民国」所在地以来,台湾对他的评价一直不高。然而,随著半个世纪过去,卡特总统撤销承认中华民国的往事,若与他透过直率的外交策略,来维持美国与台湾关系的实质内容相结合来看,现在已经可以成就更为正面的形象,尤其是相较于在他之前的尼克森(Richard Nixon)和福特(Gerald Ford)两位总统而言。
79年后美台协定续生效 邓小平默许
在评价卡特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与台北的中华民国断交时,我们必须记住,美国早在一九五○年一月五日,就已经不再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政府,而是仅接受中华民国在台湾「行使中国的统治权」。因此,卡特总统对台北「撤销承认」的基础,是中华民国政权自我认定为「中国」,而不是台北当局在台湾实际「行使统治权」。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卅一日之后,「中华民国」并未消失,美国仍然与中华民国维持关系,只是不再使用这个名称。卡特总统指示美国政府继续与一个实体维持关系,该实体被称为「美国在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之前承认为中华民国的台湾统治当局」。时至今日,这仍然是美国与台湾关系的根基。此外,卡特还指示,所有「美国与台湾缔结生效的国际协定和安排,在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之后将继续维持效力。」最令人惊讶的是,卡特总统还迫使邓小平默许这种安排。
为什么邓小平愿意让步?很简单,邓小平在一九七八年需要与美国建立新的关系,以推行他的战略,让中国从毛泽东主义统治廿年的灾难中重新站起来。
历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卡特在一九七八年九月促成的以色列—埃及「大卫营协议」,展现了非凡的外交才能。然而,其实在更早之前的一九七七年六月,当时刚上任的卡特与国家安全会议(NSC)讨论他的中国—台湾对策时,就已经展露高明的手腕。
当时,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为他勾勒出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所需要的条件。他说,美国需要「中国接受美国与台湾继续维持安全关系,这将取代正式的共同防御条约。」卡特仔细审阅了布里辛斯基的报告:在布里辛斯基写下「台湾将可以取得武器」之处,卡特画了一个箭头符号,并写下「重要」;在布里辛斯基写到美国「将宣示对不使用武力的持续关注」的地方,卡特加注「这是底线」。
卡特的其他顾问也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财政部长布鲁门塔(Michael Blumenthal)主张,「应该为美国与台湾维持经济关系提供法律基础」,并呼吁国会制定与台湾关系的相关法规。国务卿范锡(Cyrus Vance)警告说:「我们从未与中国讨论关系正常化后对台军售的问题…我们必须提出这个问题。」卡特同意:「我赞成开诚布公。直言不讳。」为了缓和卡特的直率,布里辛斯基希望美国向中国保证,永远不承认台湾独立。但范锡反对这项提议,认为此举「将会放弃一个我们本来可以在和平解决无望时采取的选项。」卡特同意他的看法。
指示对中谈判代表 「不急于一时」
后来,在一九七八年五月中苏关系紧张加剧之际,布里辛斯基前往北京,与邓小平和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直接谈判。邓、华两人都向布里辛斯基强调,中国不会做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承诺」。邓小平稍做让步,声称「贵国可以表达这个期望」,但中国如何以及何时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华国锋则说得更明白:一方面,「如果我们承诺不以武力解放台湾,但另一方面,美国又以其军事装备协助武装台湾…我认为这是制造一个中国、一个台湾,或是两个中国。」
在华盛顿,卡特的首席中国顾问奥森柏格(Michel Oksenberg)将邓小平和华国锋的说法,合乎逻辑地解读为「中国理解并接受我们打算在关系正常化后,继续向台湾提供军备。」
美国国会在一九七八年七月通过一项法案,要求总统在终止美国与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之前,必须与参议院协商,这对卡特与中国谈判的立场而言,可谓一大助力。随后,卡特指示他的对中谈判代表,在美中关系正常化进程中「不必急于一时」。
九月十九日,卡特总统在华盛顿会见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柴泽民,并提出美国对美中关系的底线:「我们将继续与台湾维持贸易关系,包括限量销售一些经过谨慎挑选的防御性武器,(这些武器)不会危及区域和平前景及中国周边情势。我知道这点对贵国来说非常敏感。」柴泽民没有反应。卡特接著说:「我还想再补充一点」,即在宣布两国关系正常化时,美国将「声明我们期望台湾议题透过和平方式解决」,而且「我们不期望贵国肯定这项声明,但我们希望中国政府不会提出反对意见。」柴泽民发了几句牢骚,表示会向北京回报。
停止军售、台属一中 卡特未妥协
尽管卡特「不急于一时」,邓小平却显然很著急。十月和十一月接连过去,邓小平已经将十二月十八日订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幕日,这次全会象征中国历史性的「改革开放」时代来临。为此,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至关重要。但是,卡特总统仍然没有在对台军售,或将台湾视为「一个中国」的一部分问题上让步。
十二月四日,北京方面再次坚称,美国必须「确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并承诺永远不会制造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在华盛顿,卡特划线标注这句冒犯的话,并写道:「我们没有这么做—坚持《上海公报》的措辞。」卡特将这项指示传达给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伍考克(Leonard Woodcock),并为可能出现的僵局预作准备。伍考克将卡特的讯息传达给中国谈判对手,告诉他在继续进行谈判之前,美国总统必须「确认是否存在谈判一份联合公报的基础」。
伍考克的中方对手韩念龙强烈批评美国的立场,伍考克认为谈判即将破裂。这位中国外交官以戏剧化的坚决口吻,为谈判划下句点:「我现在给你(中国的)联合公报草案,有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我的话说完了。」
可是,韩念龙并未真的拂袖而去。在伍考克主任站起身来准备离开时,韩念龙又对他说:「最后,我想告诉你,副总理(邓小平)希望尽快与你会面。我们会通知你确切的时间。」在白宫,卡特看到最后这句话,并用力地画了线。邓小平屈服了!
卡特总统个人下达的「不急于一时」指令,在美中关系正常化的最后阶段发挥作用。现在,换成邓小平承受时间压力。十二月十八日快速逼近,邓小平需要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来确立他在三中全会的合法性,导致他一反常态地将自己置于严峻的时间限制之下。邓小平最后被迫接受美国继续与台湾维持关系的现实。邓小平不容许卡特拒绝接受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超出《上海公报》措辞的立场,成为破坏他治国大计的阻力。
邓小平突然认输,是因为他需要在十二月十六日周六上午九点前宣布美中建交,为十八日周一上午召开的三中全会拉开序幕。伍考克直到十二月十五日下午五点,才与邓小平会谈,并寻求卡特总统的指示。伍考克与邓小平的最后会谈结束仅数小时后,官方便宣布美中关系正常化的消息。
最终,邓小平接受了卡特模棱两可的措辞,即美国「认知到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美国曾认为,这种表述「甚至更模糊地传达出美国接受中国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的观点」。
更让邓副总理感到懊恼的是,美国在公报的措辞中明确表示:「…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国明确表示,「其他关系」包括继续对台军售。
邓小平也同意,根据《共同防御条约》第十条的规定,该条约可以在断交一年后才自动失效,他还接受美国与台湾的所有其他条约和协定,可以继续生效。
台湾议题 未做出超越前任的让步
美中关系正常化是如此辉煌的成就,以至于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周六中午,发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号外(此前的唯一一次,是一九六四年中国宣布原子弹试爆成功)。卡特总统稳健的对中外交策略,促成了中国推动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十年,也加速了冷战的结束。卡特无法预见天安门事件,也没有料想到中国共产党在天安门事件后再次显现的极权主义本能。而在此过程中,他在台湾议题上并未做出超越前任总统的让步。后来的继任者若能效法他对北京采取的「不急于一时」策略,或许会做得更好。历史已经对这位获颁诺贝尔和平奖的总统展现善意,如今他已高龄百岁,这份殊荣当之无愧。
(作者谭慎格为美国退休外交官,曾分别在台北与北京的美国使馆任职,现任美国国际评估暨战略中心「未来亚洲计划」主任,也是「全球台湾研究中心」顾问。国际新闻中心陈泓达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