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无果…哥大学生持续占领校园 旁观学生曝现况

哥大校园内,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旗帜并立,立场相左的双方并未相互破坏对方的装置。(记者许君达/摄影)

哥伦比亚大学支持巴勒斯坦的学生占领校园的抗议运动进入第二周,距离校方此前设定的自行撤离时间还有一天,但学生与校方的谈判迄无进展,校园内的帐篷营地也未见撤离迹象。哥大校长莎菲克(Nemat Minouche Shafik)26日遭到学校评议会的尖锐批评,由教职员组成的评议会通过的决议指,莎菲克让警察进入校园的决定违反了常春藤盟校的「规范和传统」,校方在决策过程中的透明性令人担忧。

哥伦比亚大学抗争未息,一群教授出面抗议校长莎菲克处理不当,莎菲克腹背受敌。(欧新社)在哥大示威营地外,设有志愿纠察队以维护自治规则并将有敌意者与抗议人群相隔离。(记者许君达/摄影)在营地外,支持以色列的人士在草坪上插满了以色列国旗。(记者许君达/摄影)

莎菲克18日允许纽约警方进入校园,逮捕百余名挺巴学生,导致事态恶化。不过,26日的评议会并未直接点名校长本人。

目前,哥大校园已被严格管控,除学校师生和员工外,仅有经特别批准的访客可由校内人员带领进入。校内除图书馆前的主广场外,其他区域均正常运营,不参与抗议行动的师生可以继续学习和生活,也有即将毕业的学生四处拍照留念。

在占领营地所在的南草坪(South Lawn)东西主步行道(College Walk)之间的草坪上,插满了支持以色列的国旗,并把被哈玛斯绑架的以色列人质的大幅照片挂在南草坪外的围栏上,与草坪内支持巴勒斯坦的占领者形成对峙。不过,在记者探访时,挺以一方的人员并未出现在校园内,挺巴一方也未拆毁这些无人看守的挺以装置。

一位不愿具名的华人学生透露,这种平静的状态已持续多日,在校内的感受与校外新闻中报导差异很大。

在公共活动区域,哥大示威参与者自行组织各种沙龙、演讲或集会以分享思想或相互学习。(记者许君达/摄影)哥大示威沙龙规模大小不一,有兴趣者可自由加入。(记者许君达/摄影)哥大示威营地的后勤保障完备,食物、饮水和生活物资等均可随时免费获得。(记者许君达/摄影)占领者在哥大南草坪西侧搭建起由帐篷营地组成的乌托邦式自治社区。(记者许君达/摄影)

挺巴一方占领了南草坪的西半区,营地内约有百余帐篷,有序摆放在提前画定好的区域内。营地中部留出通道和集会所需的宽阔空间,营地「居民」在这些空间内自由组织学习小组、讨论沙龙或演讲场地。营地中央设有大型黑板写著当日的集体活动日程,包括学校教授志愿讲学、1968年哥大学运经验与遗产主题研讨会、宗教活动以及一些文化娱乐活动等。

曾经参加过2014年香港「雨伞运动」的参观者Mia表示,哥大的现场虽然组织上不及当年香港民主运动那样周全,但还是让她一到现场就仿佛回到了十年前的香港。对1989年中国民主运动有研究的华人James则说,哥大学生在营地自行组织演讲和讨论会的场景,像极了当年天安门广场上的「民主沙龙」。

在营地中自主阅读的学生运动者。(记者许君达/摄影)哥大学运进行至第八天后,并无撤退迹象。(记者许君达/摄影)捐赠者提供的帐篷供有需求者自行取用。(记者许君达/摄影)

营地现已发展成一个能够顺利运行的乌托邦式自治社区。参与者自发组织的纠察队在出入口内外执勤,也在营内巡视,以纠正违反社区自治规则的人。除生活和活动区外,营地内还设有后勤供应站,包括24小时提供食物和饮水的临时「吧台」以及储备各种常用物资的区域。

根据记者观察,营地内夜间的活跃度明显高于白天,说明部分学生并非全日驻扎,而是白天离开,正常上课和学习。也有学生在集体交流时透露了自己的顾虑:担心由于参与这样的活动而被校方秋后算帐,影响毕业甚至学业。一直在关注这场学生运动的留学生萧同学表示,虽然很有兴趣参与这历史性的事件,但自己国际生的身分是个障碍,一旦被捕或被处分,后果不堪设想。

与此同时,数百名支持以色列的抗议者25日也在哥大校外集会,并围绕校园进行游行示威。示威者手持以色列和美国国旗,集体高喊「让他们(指被哈玛斯绑架的人质)回家」的口号,口号的音量在校内营地亦可听到。据一名学生透露,哥大校方当日再次发邮件,警告两方对峙可能导致局势升级。不过,当晚没有任何冲突发生。

哥大校长莎菲克让警察进入校园使学生的抗争升温,不仅要面临学校惩戒会的调查,并有国会议员要求她下台。图为18日莎菲克出席国会的听证会。(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