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暁康:摸着石头过海

作者脸书
【按:历史匆匆,白云苍狗,而人物辈出,世代交替已经不给中国预留评品人物的空隙,人杰抑或奸雄,皆任其张扬,昨天我还在说:「习已坏到令中国人怀念江泽民,甚而邓小平了」,便是典型一例。邓及其「改革」,包括大开国门任外资劫掠中国资源,后患无穷,极为彰显,还不去提贫富崩裂、伦理解体两项更大祸害。邓之匆匆「过海」,给习近平留下复辟「社会主义」的伏笔,这笔帐究竟找谁去算,而习乃邓下的另一只蛋,还有疑问吗?我这里先来疏理一下「近三十年里中国如何走向海洋」?】
邓小平有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是他的改革开放思路,我改一个字,用来归纳这三十年中国的一种例外,即它从封闭、落后,走向发达、富裕,却维持了一党专制,甚至可以说,中共创造了一种经济开放条件下的升级版的专制体制。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后来的冷战之后的一个例外,是一条跟俄国和东欧不同的道路,也是对欧美所提倡的民主体制的一种挑战。
一、差一点翻船
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实行”对外开放”,但他并没有什么海洋意识,他最大的想象力是”开放沿海城市”,在1980年最开始还只敢开放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特区,党内保守集团陈云等人还反对他。邓小平这一步,跟一百四十年前清朝政府被英国军舰轰开广东的通商口岸相比,走得并不算太远。
邓小平提拔赵紫阳当总理,负责对外开放,而赵紫阳也不过是借鉴”亚洲四小龙”六、七十年代的现成经验,搞”来料加工”,他自己创造了一个说法,”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也就是原料、市场都是外国的,中国只出廉价劳动力,而这正是中国”经济奇迹”的诀窍,所以有人说,赵紫阳才是”改革总设计师”。
1984年邓小平胆子大了一点,他让谷牧一口气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不出五年发生了天安门屠杀,这个进程就停下来了,执行邓小平开放政策的赵紫阳下台,邓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面对”六四”和”六四”以后的苏联解体,用了八个字﹕”韬光养晦,绝不当头”。
这里发生了几个问题:
1、今天人们都说,”廉价劳动力”让中共占了大便宜,是它的”改革红利”,但是中共从那个时候起,必须扔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这两个东西,才能使用”廉价劳动力”。所以邓小平、赵紫阳”摸着石头过海”,摸到的第一块石头,就是资本主义,而且必须配套低工资、低劳保、低人权,以及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失业,才能维持”廉价”优势。这第一块石头,就埋下了日后中国发生贫富迸裂、社会对立、道德滑坡的深刻危机。邓小平结束了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却制造了另一场新的阶级对立。
2、赵紫阳后来在回忆录里说,当时陈云重读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把他叫去训话,说”特区”等于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引进外国资本很危险。陈云看上去很迂腐,可是他当年担心的,就是今天中共肆无忌惮泛滥的腐败;但很讽刺的是,最腐败的集团和阶层,正是他们自己的子弟,也就是今天在中国占有了二百个行业的二百个权贵家族,而就是陈云主张由他们来接共产党的班。
3、邓小平最缺乏想象力的地方,是想不到经济开放必定带来社会、政治、文化的开放,也必定出现思想活跃、政治异议、示威抗争。结果不出十年,天安门学潮爆发,中共不仅没有应对大规模街头抗议的丝毫经验,甚至没有非杀伤性的防暴武器,只好调动野战军攻进首都沿街大屠杀。从此这个政权就失去了合法性,必须永远压制对它的任何非议,所以很难讲,开放对中共是一件好事。
二、跳海
六四镇压,对中共来说是一个意外,它向西方大开国门、大举引进外资,疯狂地把中国变成一座世界大工厂。所以我说它是”跳海”。
到1992年,邓小平发动第二次改革,我发现他的政策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邓小平忽然说了一句话:”国际环境对我们有利”,因为苏联垮掉了,以前它对中国是最大的威胁。那时中国的导弹都对著北方,军事部署也是对付北方的。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与几千年的格局没有什么大变化﹕威胁来自北方,目光还是对著北方;对东面的太平洋,没有、也不想有什么作为。苏联垮台,态势变了,中国的导弹不再对北方了,也开始提出要”走向大洋练兵”,想有远洋海军,也想去买苏联的航空母舰,但苏联没有卖给它。
其实,真实的原因,还是因为六四屠杀,邓小平对杨尚昆、江泽民说,你们把经济搞上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就会忘记天安门;他也对李光耀说过:杀二十万人,稳定二十年。接替赵紫阳的朱镕基,不惜一切代价加入WTO,又任凭”圈地”卖地、国企”断奶”私有化,都是为外资进入而”改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是更彻底地抛弃”社会主义”,教育、医疗、住房三波”商品化”,国内老百姓称为”新三座大山”——民间有谚云:”房改是要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要把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最后落实到中国外汇储备达658亿(2005年),以及三十万个”身价千万的富豪”,只占总人口的0.023%。
所以邓小平把中国经济搞上去,获益的只是西方国家和中国的极少数人,百分九十的中国老百姓,只能算将将获得温饱,而西北地区和闭塞山区依然是穷乡僻壤;不仅如此,数千万至上亿的农民工进城,形成”北上广”等几个畸形都市圈,而广大农村被抛弃,急剧地荒芜和破败,令中国城乡二元对立更趋恶化。
另外还有一个可怕的代价,就是”世界工厂”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大垃圾场,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四亿城市居民生活在重度污染的雾霾底下;中国出现一个”毛派”,喊出了抗战时期的一个口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邓小平 “摸着石头过海”,最初想过代价问题吗?
到了这个时候,中国自然资源的枯竭,才变成它走向海洋、进军全球的需要。《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之一王小东,后来又写了一本《中国不高兴》,归纳了几点:一是,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在国际分工上是”低技术”一端,此种经济体的科技发展、国家安全皆受制于人,因此中国要使用国家力量向高技术一端转移,不惜跟美国等发达国家发生冲突;第二,低技术又伴随高消耗,即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于是”中国崛起”的题中必有之义,就要问鼎这个行星的资源分配:凭什么美国人均消耗的自然资源,是中国的近百倍?他那个时候还没想到第三点,即中国过剩产能和资本的出路,那就是后来出现的”一带一路”战略。
三、南海与内亚
邓小平的开放,一开始只有沿海三个小城市,今天走到所谓”一带一路”,涵盖了60个国家、数万亿美元投资、44亿人,世界经济体量的40%,据说是世界史上最大的经济项目。我不知道,这是中国的一个成功还是歧途?但毫无疑问,它是世界的一个新难题,至少福山(Francis Fukuyama)预测,”一带一路”不仅将使中国向沿途国家”输出”污染工业,中国的独裁政府也将获得这些国家的肯定,对全球民主化乃是一个挫败。
“一带一路”这个巨大的中国野心,受到区域不稳定和各国自身利益的挑战,是目前议论纷纷的话题。我这里只想谈谈中国自身的限制。
首先,中国是一个内陆型国家,华夏民族诞生在黄土高原,在第一个千年里,不知道海洋是什么;到唐朝中期才发生一个重大转变,即文明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才开始面对太平洋,但是各朝代的中央政府,依旧恐惧海洋,一贯实行禁海政策。费正清写《剑桥中国近代史》提到,当海上已经出现了来自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后,整个中国政府的注意力,财政、军备,重点还在对付西北──那时西北正在发生太平天国后期所引起的捻军和”回乱”。中国政府的主要力量还在西北,没有海军,也没有真正懂得海战的人。左宗棠率军征西,清朝政府都没有钱给他,他是靠中国买办去向西方人借银子。中国当时有内陆的麻烦和压力,一直没有处理好海上来的问题。这是中国历史教训。
第二,今天中国面临的麻烦,首先不是它和国际、它和太平洋的关系,而是北京与边陲的冲突。中国与新疆、西藏,有民族矛盾,也有统独矛盾,还有所谓”生存空间”、领土资源的矛盾。但是在中国与香港、台湾之间,只有严重的制度矛盾。只要中国不解决独裁制度问题,它跟这四个边陲地区的所有矛盾都无法解决。所以,习近平跟清朝一样,也面临着他的”回乱”——新疆的抗争和分离,这正是北京设计”新丝绸之路”的基本动机;而西藏、新疆两地,囊括中国四分之一领土、大部分矿产和战略资源。其实上疆藏问题,也就是内亚问题,都不是民族问题,而是汉族正统性的失败和地缘政治的紧张,但是北京至今不肯设计一个平等的联邦制方案。
第三,南海问题。前面提到,九十年代初中国认为,东亚地区在二十一世纪将有高度发展,欧洲已经衰落,北美也要衰落,东亚经济要喷薄,中国在东亚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一定要保持与东亚的良好关系,就能赢得改革开放的非常好的机会,当时有很多说法﹕”太平洋时代”、”中华经济圈”,1992年邓小平发动”第二次改革”,也强调八个字”韬光养晦,绝不当头”,这是一个明智的政策,但是后来北京没有处理好台湾问题,将导弹对准这个岛国,台湾海峡形势非常紧张;再后来,又废除香港”一国两制”承诺。到习近平上台,对台湾、日本、东海南海,都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抛弃了”韬光养晦”。
宋代以后,中国文明向整个太平洋地区发展,特别是明清以后,开发了南洋。虽然,内陆取向的中国政权一向是禁止海外开拓的,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也只因为篡位的明成祖要找失踪的建文帝,但是传统的中国内陆文化,特别是家族组织和勤劳节俭的工作伦理,成为开发南洋的主要文化力量,这实际上就是中国的海洋文明。现在南洋诸国的早期历史,都跟中国的移民、中国的海洋文明有关,那时并没有中国炮舰的海外殖民,南洋史是一部和平的文明史。这个历史经验也很重要。
附:
RFA 20240813
邓小平画像多年来一直放在深圳。 路透社

8月22日将是邓小平诞辰120周年,周一(12日)中共理论刊物求是网,发表了4800字长文,题目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历史贡献」。文章来自最新一期《红旗文稿》,作者是贺钦、 袁若南。作者强调,文化大革命后科技得以发展起来,有赖于邓小平「拨乱反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前翻译高志凯遭半岛主持诘问 「只能『正面』批评习近平」被冠上「改革家」的习近平 6千字文章鲜提改开却大谈「党和制度自信」习近平拒改革开放加速倒退 外国对华投资降30载以来最低点新《国务院规则》删马毛邓江 重申习核心增重大决定请示中央

文章第一段就提到,「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之后详细阐述了邓小平对科技发展的看法,形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发展生产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作者特别指出,20世纪 70年代末,中国科技水平不仅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在某些方面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当时中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直至1973至1975年,「文革」后期复出的邓小平同志主持了包括科技领域在内的全面整顿。

直至第七段,文章才提到了现任总书记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文章这样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并依据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 而全文就只有这段提过习近平名字一次,跟一般官宣文章不断重复提习近平名字及放在显眼位置,有著明显分别。

2022年1月,邓小平南巡30周年纪念日,《深圳特区报》当天发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的纪念文章,文章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不过,除了《深圳特区报》,其他官方媒体并未发表纪念邓小平南巡的文章,官方也无相应的纪念活动,而《人民日报》只转发了一篇六年前、中国《党的文献》的文章: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北京如此低调处理,当时已引发各方猜测。

文章赞扬邓小平「拨乱反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求是网文章又提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再次复出后,以科技和教育工作为重心,全面推动党和国家思想路线和发展纲领的「拨乱反正」。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教育政策,使我国科教事业迎来崭新春天,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在邓小平高度重视和肯定知识分子的系列政策,解开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历史心结,奏响了科学春天的序曲,为后来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奠定了积极的舆论基础。

文章最后引用邓小平1992年在南巡讲话:「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包括科技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洋为中用。学习外国文明成果要结合我国实际,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三中全会】回顾46年:由「改革开放」到今天「食洋不化」【未普评论】「小平同志地位不变」之谜思(上)

当局未公布邓小平诞辰120周年活动规格

当局仍未公布如何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但过去十年,中国一直低调纪念邓小平诞辰纪念。

《南华早报》8月13日发表署名文章说,发行一套新邮票和在中共报刊上连载相关书籍,是中国准备纪念已故领导人邓小平诞辰120周年的两个迹象。同时,正如十年前那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预计将发表讲话。

邓小平于1997年去世,享年92岁,中国每10年都会举行一次重大活动来纪念他的诞辰。中国国家邮政局日前表示,将发行两枚新的纪念邮票。

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上周开始连载一本关于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历的书。这本书于2014年首次出版,描述了文革十年政治动荡的后期,当时邓小平在被降职和排挤后重新崛起。中共经常用邓小平政治生涯的这段跌宕起伏,来强调他的坚韧和为国效力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