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脸书
【按:下引这本「亚洲人物史」,标以「民族解放」角度,实则以「文学」重构历史,其『第四章 中国近代文学――二十世纪前半叶/清朝末期、中华民国时期 』,罗列出鲁迅、张爱玲、周作人、陈独秀、沈从文等,其他人物还有苏曼殊/林语堂/茅盾/郁达夫/徐志摩/老舍/谢冰心/丁玲/巴金/杨逵/钱锺书/萧红/爱德加‧史诺⋯⋯居然没有胡适,须知他乃「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之开山大师;鲁迅自不消说,「民族寓言」与「疗救灵魂」两项宗师,而毛泽东的「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源头在鲁迅那里,中国因为落后而需要改造人的思想,就跟得病需要吃药一样,这是鲁迅发明的一种「五四」传统,最终成为共产党的一把利器,中宣部及其党报电视台,至今使唤它得心应手,他们不懂什么「劣等人种」,只有「病人」概念,中国人至今还是阿Q、闰土、华老栓,一代代人都要服药(改造)。
2022年夏按语:三十四年前我拜谒过胡适故居,那次我们一行人「拜谒五四巨灵」,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等,拍了一部被枪毙的电视片,却留下文字。如今回眸,反而值得反思那时的「反思」,计有:
2、1917年胡适回国后打定「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有错吗?
3、中国至今政治黑暗、一党独大,胡适「不相信任何『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政治药方」,难道不是至理名言?
4、胡适主张治病「下缓药」、给中国造下「不能亡之因」,四九后又八九后,中国已亡,这付「缓药」还在吗?】
细雨纷纷。出绩溪城40余里,山峦环抱中有一大村名上庄,乃胡适故乡。村中一色青砖挑檐建筑,布局井然。顺石径小道蜿蜒曲行,如入迷宫。胡适故居为一两进庭院,小巧精致,全部木石结构,典型徽派风格,系去年由县政府重金赎回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不对外开放。中堂高悬老年胡适温敦可鞠之画像,旁有题词「一代英才,迷误堪哀」云云。但我凝视先生,却觉得该是他来哀痛我辈……。
民初章士钊有句痛斥当时青年的名言曰:「以适之为大帝,绩溪为上京」,如今站在胡适故居中堂上想起这句话,真有隔世之感。适之先生之于我等大陆青年,比独秀先生还要陌生、还要「反动」。陈独秀好赖还是一个被开除的共产党人,胡适则被告之是「崇洋媚外的买办学者」。其实在70年前,他俩同是新文化圣地上群星围拱的两颗太阳。胡适少年得志,26岁便由陈独秀举荐为北大教授, 因提倡白话文和新诗,在创造新文化的传播工具以及新学统方面功不可没地开风气之先,「暴得大名」,「举国趋之若狂」。有人说他「少年翰苑,中年大使,晚年院长」,一辈子得了数十个博生头衔,还被举入世界百位伟人之列,一生显赫,无大波澜。比起独秀先生,自然是幸运得多了,可至多也只是避开了污淖,洁身自好,他的学说和思想在大陆却几乎已经绝迹。这对于一个大学问家来说,也不能不是一个悲剧。
胡适不同于陈独秀,1917年从美国留学归来,「船到横滨,便听见张勋复辟的消息;到了上海,看了出版界的孤陋,教育界的沉寂,我方才知道张勋的复辟是极自然的事,我方才打定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不相信任何「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政治药方,坚持在尖锐急迫的民族危机和阶级争斗中保持超然和独立,闭门专注于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学理研讨, 以探寻中国文化价值立足点的根本转移,为这个古老民族创造一个新文明,这是胡适所选择的一条道路。
这条道路乃是一个真正吃透了西方成功诀窍、东方落后症结的知识分子所能选择的唯一治本之道。虽然在腐朽政治格局中无力回天,却悄悄地缓慢地为中国造下「不能亡之因」。今天看来,胡适避开现实政治旋涡的立身之道不仅是聪明的,而且也是启蒙所必要的。
经过70年纷繁复杂的政治搏斗和各种「主义」的尝试,特别是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终于遭到了被阉割的命运,以致今天我们又百般呼唤德赛两先生,回头思量一番,谁能说胡适当年提倡「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不是至理名言?但在性急的中国人的「革命急进军」中,这话却成了「痴人说梦」。
当青年们纷纷「脱弃那曾光辉绚灿于一时的『五四』衣衫」(瞿秋白语)以后,胡适这样的自由知识分子便已然成为保守、迂腐甚而反动的了,连鲁迅、郭沫若这样的文化巨匠都不能容忍于他。适之先生试图以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力量来同整个黑暗、错乱、急躁的社会抗衡,结果不是比独秀先生更富悲剧意味吗?而他坚持自由人格不为任何激进急躁的情绪所驱使又是何等不容易。胡适学问臻于化境,融汇古今中外,但他却永远不能理解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他要维护理性的尊严和思想的自由,而政治角逐场决不会同他一道来遵守这规范,这便如同在一场足球赛中,只他一人不犯规而其他人都无视规则,他便只好站在一旁干瞪眼。这究竟是他个人的过错,还是时代使然?
我想,中国知识分子永远只能是政治角逐场上的失败者,这或许恰恰是他们的崇高和德性。在一个衰朽的政治中,偏偏要去做一个只有在正常秩序的政治中才能发挥作用的自由知识分子。
胡适飘然而去,大陆已经将他遗忘。未料我们此次上庄之行,竟遇到一位他的少年好友,名叫胡乐丰,已是86岁高龄。他说临解放前,还去南京见过正要匆匆撤向台湾的胡适,还跟他抱怨国民党只给了一张机票,不知如何将家眷带走。这位胡适的至友,自然留了下 来,后半辈子却为胡适吃尽苦头,即使回乡当了普通农民,也摆脱不了干系,前30年为胡适赎罪;近10年又成了「胡适研究」的活档案,每每外面来人,都要请他「回忆」一番,而他说了那个少年胡适之后总要附带诉说一阵他的小儿子如何被剥夺上大学和当乡村教师的权利,恳请「落实政策」。倘若一生为造新文明而努力的适之先生在天之灵知道这桩小事,他 会对他的老友说些什么呢?
——《胡适故居中堂上》写于1988年12月25日
1920年8月,日本「支那学」月刊发表青木正儿介绍中国文学的文章说:”在小说方面,鲁迅是一位属于未来的作家。他的「狂人日记」(『新青年』四卷五期)描写了一个迫害狂者的惊怖的幻觉,达到了中国小说作家至今尚未达到的境界。”这个以十三篇日记的片断构成的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一般都认为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作品,用隐喻手法写一个”狂人”疑惧自己整日被大哥所追吃、并从四千年中国历史的字里行间读出”吃人”二字来。鲁迅自己说他”偶读「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族,因成此篇”,一语道出他思想模式上的”五四”式的激进,但也一针见血地说出中国传统乃是一种泯灭个体的文化。
有趣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以后,美国一位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Fredric Jameson则从这篇「狂人日记」里读出了他所谓的”民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并断言”第三世界”文学作品皆可作为这种”民族寓言”来读,而鲁迅小说是”这种寓言化过程最佳的范例”。这种看法认为,情欲以及无意识等私的领域同政治、经济和阶级等公众领域的彻底分离,在第三世界尚未完成,因而他们的文学作品,表面上好象在讲述一个私人的故事,其实同时在隐喻另一个属于公众和政治领域的故事。鲁迅的「狂人日记」,只会被西方读者读成描述私人病态的心理小说,而它的政治寓言的阅读方向就被取消了,这一阅读方向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病态和历史的恶梦。
鲁迅的另一部小说「药」,写农民华老栓照习俗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痨病,反丢了儿子的性命 ;而反清革命者夏瑜被伯父出卖,绑赴刑场砍头,他为民众流的血竟被华老栓拿去为儿子治痨病。小说结尾,第二年清明节,两个死者的母亲在扫墓时相遇。一家姓”华”,一家姓”夏”,合起来正好是中国的古称”华夏”。这显示在鲁迅那里,政治预言是无需解释地公然显露的。这对Jameson又是极重要的启迪,他认为西方文学中的寓言结构过于隐晦,而知识分子彻底分离了私与公、艺术与政治,便也从此丧失了干预现实政治的可能,”世界文学”应重新发掘”第三世界文学”这方面的价值。
然而,对鲁迅的读解叉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撇开”民族寓言”或政治寓言一类的读解,视鲁迅小说为他个人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一个与世不和的孤独者的一连串心理危机、困惑、挫折、失败和心灵探索的文学表露。问题在于,这个孤独者在本世纪初的政治和文化氛围中,执意要面对”民族的灵魂”,于是他便如同面对一群身处密闭的”铁屋子”里将要昏死过去的读者而扮演一个”呐喊者”。
由于”改造民族灵魂”的需要,正是由鲁迅发端,现代中国文学形成两大题材:知识分子——启蒙者,农民——被启蒙者。在「呐喊」、「彷徨」这两个小说集,正如鲁迅自己所说,乃是”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农民都是麻木保守(润土,「故乡」),唯求”做稳奴隶”(祥林嫂,「祝福」),愚昧冷漠(华老栓,「药」),知识分子在他笔下,一般也是颓唐、消沉、向恶势力屈服。
最后,这个呐喊者”也终于厌倦了呐喊而沉默起来,在他另一本杂文集「野草」当中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他已无话可说。这个孤独地面对”沉默的民族灵魂”的”呐喊者”,被后来的中国人尊为”民族魂”。
——《疗救灵魂的”民族寓言”》,写于1994年冬伴妻疗伤中
内容简介
压迫与变革交错的时代、民族意识觉醒、
每个选择都形塑了亚洲的未来
《亚洲人物史》第十卷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这是一个抗争、独立与变革的时代,亚洲各地在帝国主义压迫与近代变革浪潮下挣扎求存,殖民统治与近代化的矛盾激发民族意识觉醒,各地人民在不同处境下,探索通往解放、独立与自由的道路。
从革命志士到女性运动先驱,从民族独立领袖到文学思想家,各地人民不仅对抗外来殖民统治,也在阶级、性别、宗教与知识体系上展开抗争。在朝鲜,有人积极投身独立运动,也有人选择调和折衷;在中国,文学与思想界交锋激荡;在蒙古与阿富汗,政治与军事变革塑造新国家;在阿拉伯与印度,宪政运动与女性解放并行推进。本书描绘了亚洲如何在压迫中寻找生机,如何在西方主导的知识体系中重建自身的历史话语。
本书不仅探讨独立运动与民族抗争,也关注那些选择不同道路的人们。透过这些人物的故事,重构亚洲历史,呈现「民族解放之梦」的多重样貌,并深思压迫与自主、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卷主要人物】
尹致昊/金玛利亚/李载裕/鲁迅/张爱玲/林献堂/卡蒂妮/卡玛拉德维・查托帕迪亚/奥尔佳・列别杰娃/阿卜杜勒希德・易卜拉欣/多斯特・穆罕默德/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八世/萨德・扎格卢勒/玛拉克・希夫尼・纳西夫/后藤新平/夏目漱石/柳田国男/与谢野晶子
丛书特色
• 跨越地域,从东亚到西亚,涵盖整个亚洲的历史长河。
• 突出「交流」视角,深挖和平与冲突中的文化碰撞。
• 汇聚现代亚洲史研究权威,打造精致的评传与分析。
历史不仅仅是故事,而是对人性的深刻关照。
开启您对亚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作者介绍
监修简介
姜尚中
1950年出生于熊本县,政治学者,东京大学荣誉教授、镇西学院大学校长。著有多本著作,包括百万畅销书《烦恼的力量》、《马克斯韦伯与近代》等。
作者简介
成田龙一
1951年生。日本女子大学名誉教授。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毕、博士(文学)。专业为日本近现代史。主要著作有《历史论集》(全三册,岩波书店)等。
(其他多位作者简介收录于本书中)
译者简介
林琪祯
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博士,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授,内容力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人。曾任文藻外语大学、和春技术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等。译有《岩波新书・中国的历史2:江南的发展》、《大清帝国与中华的混迷》、《「他们」的日本语》、《漂流日本:失去故乡的台湾人》、《「色情就是不行!」这种想法真的不行》等书。
目录
编者的话 姜尚中
序 言 成田龙一
凡 例
第一章 某个独立运动旁观者的心中纠葛——为殖民地统治烦恼的知识分子 小野容照
前 言
尹致昊(一八六五―一九四五年)
李光洙(一八九二―约一九五〇年)
李东辉(一八七三―一九三五年)
崔南善(一八九〇―一九五七年)
吕运亨(一八八六―一九四七年)
其他人物
阿部充家/宇佐美胜夫/宇都宫太郎/斋藤实/寺内正毅/
渡边畅/金明植/宋镇禹/张德秀/洪命憙/金思国/金在凤/
金若水/赵东祜/郑泰信/南万春/朴镇淳/安在鸿/安昌浩/
金奎植/申采浩/徐载弼/孙基祯/罗景锡/朴殷植
第二章 希求祖国独立与女性自立的朝鲜「新女性」们 井上和枝
前 言
金玛利亚(一八九二―一九四四年)
其他人物
黄爱施德/罗蕙锡/朴仁德/刘英俊/高凰京
第三章 解放朝鲜民族之战 水野直树、布袋敏博
前 言
李载裕(一九〇五―一九四四年)
李观述(一九〇二―一九五〇年)
朴镇洪(一九一四―?年)
金台俊(一九〇五―一九四九年)
李景仙(一九一四―?年)
三宅鹿之助(一八九九―一九八二年)
金 九(一八七六―一九四九年)
金元凤(一八九八―一九五八?年)
金枓奉(一八八九―一九六〇?年)
武 亭(一九〇五―一九五一年)
其他人物
李陆史/尹奉吉/赵素昂/林和/矶谷季次/任淳得/朴次贞/玄永燮/南次郎/盐原时三郎
第四章 中国近代文学――二十世纪前半叶/清朝末期、中华民国时期 藤井省三
前 言
鲁 迅(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
张爱玲(一九二〇―一九九五年)
周作人(一八八五―一九六七年)
陈独秀(一八七九―一九四二年)
沈从文(一九〇二―一九八八年)
其他人物
苏曼殊/林语堂/茅盾/郁达夫/徐志摩/老舍/谢冰心/丁玲/
巴金/杨逵/钱锺书/萧红/内山完造/武者小路实笃/
清水安三/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金子光晴/林芙美子/
室伏克拉拉/增田涉/李陆史/泰戈尔/爱罗先珂/爱德加‧史诺
第五章 殖民统治与台湾自治 许雪姬
前 言
林献堂(一八八一―一九五六年)
蔡培火(一八八九―一九八三年)
蒋渭水(一八九一―一九三二年)
陈 炘(一八九三―一九四七年)
田健治郎(一八五五―一九三〇年)
杨肇嘉(一八九二―一九七六年)
谢雪红(一九〇一―一九七〇年)
其他人物
梁启超/罗万伡/林呈禄/叶荣钟/林茂生/朴锡胤/
伊泽多喜男/长谷川清/安藤利吉/田川大吉郎/清濑一郎/
连温卿/宫原武熊/辜显荣/许丙/陈仪/白崇禧/严家淦/
黄朝琴/李翼中/丘念台/辜振甫/廖文毅/林正亨
第六章 印尼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卡蒂妮眼中的「光明」与「黑暗」 富永泰代
前 言
卡蒂妮(一八七九―一九〇四年)
阿本达农(一八五二―一九二五年)
阿莱塔‧雅各斯(一八五四―一九二九年)
其他人物
琼德罗内戈罗四世/诺托・苏洛托/集多‧马坤古苏庅/
德威‧萨尔蒂卡
第七章 印度的女性运动 粟屋利江
前 言
卡玛拉德维‧查托帕迪亚(一九〇三―一九八八年)
沙拉金尼‧奈都(一八七九―一九四九年)
阿鲁娜・阿萨夫・阿里(一九〇九―一九九六年)
穆斯拉克米‧雷迪(一八八六―一九六八年)
其他人物
安妮‧贝赞特/玛格丽特‧考辛斯/潘迪塔‧拉玛巴依/
罗琪雅‧萨哈瓦‧侯赛因/莎拉拉‧德维‧乔杜拉尼
第八章 女翻译家们建构的伊斯兰男女平等论 带谷知可
前 言
奥尔佳‧列别杰娃(一八五四―一九一二年后)
艾哈迈德贝‧阿加耶夫(艾哈迈德‧阿奥鲁,一八六八―一九三九年)
法蒂玛‧阿莉雅(一八六二―一九三六年)
尼古拉‧奥斯特鲁莫夫(一八四六―一九三〇年)
其他人物
艾哈迈德‧米德海特/卡西姆‧艾敏/谢菲卡‧加斯普林斯卡娅/
穆沙‧比吉耶夫
第九章 鞑靼志士:伊斯兰世界与日本 小松久男
前 言
阿卜杜勒希德‧易卜拉欣(一八五七―一九四四年)
里扎丁‧法赫雷丁(一八五九―一九三六年)
穆沙‧比吉耶夫(一八七五―一九四九年)
穆拉特‧雷姆齐(一八五三―一九三四年)
其他人物
西哈贝丁‧梅尔杰尼/穆罕默德亚尔‧苏丹诺夫/
马哈茂德霍贾‧贝布迪/米尼夫‧帕夏/优素福‧阿克楚拉/
梅夫梅特・阿基夫/恩维尔‧帕夏/大原武庆/山冈光太郎/
穆罕默德‧希尔米中尾(中尾秀男)/
毛拉韦・穆罕默德・巴尔卡图拉/艾哈迈德‧法德利/
穆罕默德‧加布杜尔凯‧库尔班加利耶夫/王浩然/
达浦生/米尔赛德‧苏丹―加里耶夫/纳祖尔‧图拉库洛夫
第十章 近代阿富汗的群像――在大国的缝隙中谋求的国家统一 山根 聪
前 言
多斯特‧穆罕默德(一七九三―一八六三年)
阿布杜尔‧拉赫曼汗(一八四四―一九〇一年)
哈比布拉汗(一九七二―一九一九年)
阿曼诺拉汗(一八九二―一九六〇年)
其他人物
苏丹•穆罕默德汗/马赫迈德•塔尔齐/巴查埃•萨卡乌/
阿卜杜勒‧加法尔汗
第十一章 蒙古人对建设国家的追求――从独立运动到人民共和国 青木雅浩
前 言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八世(博克多汗,一八六九?―一九二四年)
额勒贝格道尔吉‧仁钦诺(一八八八―一九三八年)
杭达多尔济(一八六九―一九一五年)
车林齐密特(一八七二―一九一四年)
车林多尔济(一八六九―一九二八年)
其他人物
贡桑诺尔布/达赖喇嘛十三世/阿旺‧德尔智/海山/
巴布扎布/那木囊苏伦/扎勒堪扎呼图克图‧达木丁巴扎尔/
冯‧恩琴/谢苗诺夫/哈丹巴特尔‧马克思尔扎布/
车臣汗‧那旺纳林/鲍道/丹增/苏赫巴托/霍尔洛‧乔巴山/
扎木察拉诺/墨尔色/色楞栋鲁布/阿玛尔/宝音鄂木合/
索林‧丹增/图拉尔‧雷斯库洛夫/根登/阿玛嘎耶夫/
丹巴道尔吉
第十二章 阿拉伯的民族主义与立宪政治 松本 弘
前 言
萨德‧扎格卢勒(一八五八―一九二七年)
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一八六五―一九三五年)
塔哈‧海珊(一八八九―一九七三年)
哈桑‧班纳(一九〇六―一九四九年)
汤玛斯‧爱德华‧劳伦斯(一八八八―一九三五年)
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阿卜杜勒赫曼(一八八〇―一九五三年)
其他人物
艾哈默德‧卢特菲‧赛义德/穆斯塔法‧阿布多拉齐克/
阿里‧阿布多拉齐克/海珊‧伊本‧阿里/
阿卜杜勒‧伊本‧海珊/费萨尔‧伊本‧海珊/
穆罕默德‧阿明‧侯赛尼
第十三章 阿拉伯的近代与女性主义的开花 后藤绘美
前 言
玛拉克‧希夫尼‧纳西夫(一八八六―一九一八年)
娜巴维亚‧穆萨(一八八六―一九五二年)
胡德‧沙拉维(一八七九―一九四七年)
其他人物
艾莎‧帖木儿/泽伊娜布‧福瓦兹/欣德‧诺法尔/
卡西姆‧艾敏/梅‧齐亚德
第十四章 由深入调查与统计所得之殖民统治背后之思想 鹤见太郎
前 言
后藤新平(一八五七―一九二九年)
儿玉源太郎(一八五二―一九〇六年)
原 敬(一八五六―一九二一年)
本多静六(一八六六―一九五二年)
国崎定洞(一八九四―一九三七年)
其他人物
板垣退助/北里柴三郎/永田秀次郎/
阿道夫.阿布拉莫维奇.越飞/查尔斯.奥斯丁.毕尔德/
大杉荣/正力松太郎/杉山茂丸/中村是公
第十五章 「国民作家」与现代的悲剧 姜尚中
前 言
夏目漱石(一八六七―一九一六年)
二叶亭四迷(一八六四―一九〇九年)
幸德秋水(一八七一―一九一一年)
石川啄木(一八八六―一九一二年)
第十六章 草创期的日本民俗学中隐含的力量 鹤见太郎
前 言
柳田国男(一八七五―一九六二年)
南方熊楠(一八六七―一九四一年)
折口信夫(一八八七―一九五三年)
涩泽敬三(一八九六―一九六三年)
宫本常一(一九〇七―八一年)
其他人物
桥浦泰雄/赤松启介/石田英一郎/濑川清子/一志茂树
第十七章 大日本帝国下的民主主义之历史验证 成田龙一
前 言
吉野作造(一八七八―一九三三年)
石桥湛山(一八八四―一九七三年)
长谷川如是闲(一八七五―一九六九年)
清泽洌(一八九〇―一九四五年)
其他人物
福田德三/河上肇/河合荣治郎/吉野信次/赤松克麿/
赤松明子/大山郁夫
第十八章 近代日本女性的步伐 中村敏子
前 言
与谢野晶子(一八七八―一九四二)
平冢雷鸟(一八八六―一九七一年)
山川菊荣(一八九〇―一九八〇年)
市川房枝(一八九三―一九八一年)
高群逸枝(一八九四―一九六四年)
第十九章 冲绳言论人与亚洲思想潮流 比屋根照夫
前 言
伊波月城(一八八〇―一九四五年)
伊波普猷(一八七六―一九四七年)
连结:(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