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白国会对立近乎仇视,「票投给对方就是叛国!」——台湾人的「负面党性」有多严重?


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支持的党派,但许多人看到对方的言论跟自己支持的政党理念不合时,第一件事一定是先砲轰对方。「负面党性」就是用来描述这种讨厌另一个政党的状态。台大教授曾做过调查,发现全台湾具有负面党性的人高达81%,代表大多数的台湾人都至少讨厌某个政党,甚至觉得票投给对方「就是在叛国。」

最近几个月以来,国民党、民众党两党在立法院推动国会改革法案,引发了民进党团的不满,双方口水战不断,17日更是在立法院议场内爆发激烈冲突,导致多名立法委员挂彩送医。除了双方立委互相对抗外,蓝白与绿营的支持者们也因这件事在网路上吵得不可开交,各大社群平台、网路论坛俨然成了双方支持者们的战场。

双方阵营互看不顺眼,因为理念不合而互相攻击的案例屡见不鲜,两边的对立似乎已经到了一种无法挽回的地步。不同政党的支持者们彼此仇视,这就是近几年来在政治学中经常提到的「负面党性」(negative partisanship)。

「票投给对方就是在叛国」:什么是负面党性?

民主社会是多元的,社会上本来就会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也本来就存在著许多分裂与不满。这些裂痕经常存在,但很少导致社会两极化(polarization)。然而,随著网路科技发展迅速,社会两极化正在慢慢的侵蚀著各个国家的民主。

早在2001年,美国宪法学者桑斯坦(Cass Sunstein)便曾指出,网路科技可能会对思辨民主有著不好的影响。桑斯坦认为,网路虽然能克服地理屏障,为使用者们带来大量的资讯与多元的观点,但网路鲜少会拓展使用者的视野,反而会让使用者的视野更为狭隘。

他认为,使用者们在网路上经常只会跟与自己有类似想法、观点的人们互动,形成了所谓的「同温层」(echo chamber)。在同温层中,人们只会选择性地接受与自己观点类似的资讯,拒绝吸收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并选择只和与自己有类似观点的人们互动,最终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团体,大家一起在这个同温层中「取暖」。

同温层因而降低了人们被新资讯说服,进而改变看法的可能性,对民主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便曾对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进行分析,指出川普(Donald Trump)与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的支持者在网路上几乎没有交集,进一步证实了同温层的存在。

2019年,瑞典「民主多样性」计划(V-Dem)发表了2019年度民主报告,指出「有毒的极化」(toxic polarization)是当前全球民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V-Dem在报告中写道,当今许多民主国家的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对民主造成了庞大的威胁,而政治菁英间彼此尊重的程度下降、政治领导人发表仇恨演说的频率上升等,也是「有毒的极化」的一种体现。

美国政治学家麦考伊(Jennifer McCoy)在2018年的一篇期刊论文中指出,极化对民主有著有害的影响,全球各个民主国家都受到了极化的冲击,其中又以美国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本来就会对特定团体有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会影响个人的态度、情绪与行为,比如人们会认同自己所在的民族与国家等。但如果我们把认同的对象改为政党,便可能会形成政党情感极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或负面党性。

史丹佛大学教授伊延加(Shanto Iyengar)等人曾指出,美国是个分裂的国家,先不论美国人在不同议题上有多大程度的分歧,一种新型态的分歧正在美国社会中出现——美国人越来越讨厌、不信任那些与他们有著不同政党倾向的人们。民主党与共和党都互相说对方的人虚伪、自私与心胸狭隘,并指控对方不愿跨过党派鸿沟进行合作。这种两党间的仇恨现象就是情感极化。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海瑟林顿(Marc Hetherington)与维勒(Jonathan Weiler)也表示,美国政治当前的极化现象就好像是「共和党来自火星,民主党来自金星」(republicans are from Mars, democrats are from Venus)一样,政党间彼此情感极化的程度相当严重,美国的政治气氛已经恶劣到「让他们(共和党人)觉得票投民主党就像是在叛国一样。」

政治菁英的情感极化不只会影响政治菁英彼此,更可能会造成社会对立加深。路易斯维尔大学教授安德斯(Adam Enders)点出,政治菁英间往往比一般大众在情感上更加两极化,如果政治菁英在言语中夹杂著情绪化的字眼,可能会进一步煽动群众,造成民众间的对立。如果民意是「由上往下」由政治菁英开始形成的,政治菁英间彼此的对立只会伤害到整个社会。

蓝、绿、白相互对抗:不支持我喜欢的政党就是不对?

介绍完了什么是负面党性、政党情感极化,我们接下来就要来看看台湾人的负面党性有多严重。

2022年,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佑宗进行了一项调查,试图测量台湾的负面党性。先前,有学者使用两个标准作为判断负面党性的依据:在满分为100的政党情感温度计上给予某党低于50分的评价;受试者回答「绝对不会投给该政党」。当满足这两个条件,即可判断选民对该政党有负面党性。张佑宗的这份研究基于上述标准,但又更进一步,将「讨厌」某个政党的的操作型定义为「对该政党对该政党情感分数在 3 分以下,且绝对不投该政党。」

这份研究委托皮尔森数据公司进行调查,受测对象为我国年满20岁以上的网路使用者,总共搜集了38,139份样本。

研究显示,在台湾20岁以上的民众中,有43.95%的人对民进党有负面党性,34.67%的人对国民党有负面党性,而30.9%的人对民众党有负面党性。若把对三党有负面党性的人加起来,撇除重复计算的部分,台湾共有高达81.37%的人对蓝、绿、白任意一党具有负面党性,没有负面党性的人仅剩不到2成。

透过交叉比对,研究显示认同国民党的人有高达87.42%的比例对民进党有负面党性,认同民众党的人则有72.6%对民进党有负面党性,而民进党的支持者对蓝白则分别有78.8%与68.37%的人具有负面党性。

由这项数据来看,认同民进党的民众与认同国民党、民众党的民众分别站在两个不同的群体,形成了「绿」对上「蓝白」的局面。在前总统蔡英文执政期间,蓝白的支持者也站在民进党的对立面,检视民进党的施政成果。

张佑宗指出,性别与教育程度的差异对负面党性而言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年龄却是一个重要的变数。研究显示,民众的年龄越低,对民进党的负面党性也就越低,两者间呈现正相关(年纪越大越讨厌民进党)。对国民党的负面党性刚好相反,年龄越低越讨厌国民党,两者间大致呈现负相关。而对民众党的负面党性则与民进党的分布类似,年龄越低越不讨厌民众党。

总体来看,民众的年龄越高,负面党性也就越高。在60岁以上的群体中,有高达86.41%的人具有负面党性,而在20至29岁这个区间中,有负面党性的人也有74.15%。

这份研究结果似乎符合近日在立法院中的争执。从各大新闻媒体的报导与各党派政治人物的发言来看,绿营与蓝白阵营站在了两个对立面上,民进党的政治人物不断批评蓝白的国会改革败坏宪政体制,而蓝白的政治人物则指控民进党阻挠国会改革进行。除了各党派的政治人物外,蓝、绿、白的支持者也在网路上攻击对方,纷纷指责对方违法乱纪,阻止社会进步。

有读者可能会问,如果台湾人讨厌民进党的比例较高,为甚么2024年的总统大选还是民进党候选人当选?笔者猜测,负面党性代表的是社会上不同政党倾向间的人对立的程度有多严重,与民意调查仍有本质上的不同。换句话来说,三大党支持者间的对立并不能代表最终的投票结果,只能显示目前台湾社会对立的程度有多高。

事实上,如果从反面来解释,讨厌民进党的人占比虽最高,共有43.95%,但不讨厌民进党的人占比则为56.05%,这或许也能解释总统大选结果与上述调查结果间的差异。

无论如何,台湾社会存在严重的负面党性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负面党性越发严重的情况下,台湾社会的对立也在逐渐加深,让各党派支持者间的鸿沟逐渐扩大。对任何一个台湾人来说,这都不是一件好事。民主社会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包容多元声音,透过思辨凝聚共识,尽可能的促进彼此合作。

在负面党性的作用下,某党的政治人物自然而然的就会认为跟另一个党派合作是在「背叛」自己的政党,因而固执己见,排除了一切合作的可能性,也让议题讨论往往沦为彼此间的口水战,而非实质上针对议题内容进行讨论。

政治精英既然如此,那么追随这些政治菁英的支持者们也同样会受到负面党性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并非所有人都具有负面党性,有些人也经常能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审视各党派提出来的意见。但网路世界仍存在许多难以被打破的同温层,大多数人可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存在特定的同温层中。如果大多数人都只会在同温层内「取暖」,那么社会各方的合作似乎便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因此,每当不同政党间出现意见不合,爆发争议时,身为理性选民的我们更应该仔细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在被政治人物牵著鼻子走?对方讲的话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吗?

唯有试图打破同温层,才能降低负面党性的影响,缩小不同政党支持者间的鸿沟,也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

毕竟,谁都不希望看到立法院因为立委诸公们的暴力行为而登上国际舞台吧。

延伸阅读

「国会暴力」为何不断上演?立委爱演、民众爱看,Google Trends分析流量密码 国民党提四大公投的三个争点,选后仍脱不下「负面党性」鲁蛇的帽子 与其选后检讨宣传不力,民进党更应思考为何被视为「最爱跟大学开战的政党」

【加入关键评论网会员】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周独享编辑精选、时事精选、艺文周报等特制电子报。还可留言与作者、记者、编辑讨论文章内容。立刻点击免费加入会员!

责任编辑:陈昭宏
核稿编辑: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