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不能说 「中国制造2025」10年后继续未竟目标

中国国务院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被视为中国推动中长期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目标为使中国挤进强国之列。但该目标在2018年被美国视为威胁,美国发起两阶段关税制裁,紧咬「中国制造2025」相关产品,后续的美中贸易战也被认为与此有关。

为减少国际压力,北京已经不再喊「中国制造2025」,而是透过各种规划延续发展目标,包括在2016年的「第13个5年计划」、2021年的「第14个5年计划」,将量子电脑、基因技术、新能源车列为战略性前瞻产业,并在2024年的两会喊出「新质生产力」,被外界视为「中国制造2025」的延续与升级,同时也进一步推行「新型举国体制」,透过更集中的资源调配和政策协调,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和企业技术研发。

即将来到2025年,外界关注中国有如预期达成「中国制造2025」目标吗?

北京在「中国制造2025」中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计划瞄准10大关键领域,包括新一代资讯科技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太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港媒南华早报今年4月根据官方政策文件列出「中国制造2025」覆盖的260多项量化指标显示,逾86%的目标已经达成;美国内定下任国务卿卢比欧(Marco Rubio)9月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在电动车、能源与发电、造船、高铁等4大产业,已在全球占有领先地位;在航空与航太、生物科技、先进材料、机器人与工具机、半导体等5大产业,取得相当实质的进展,接近目标,唯有农业机械方面还未达预期。

在造船产业方面,该报告引述美国海军情报局(The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去年分析指出,中国造船的产能超过美国200倍。除了产量,中国在航空母舰、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豪华邮轮也展现建造先进船舰的能力。

电动车无疑是「中国制造2025」已达成甚至是超越指标的项目。据国际能源总署一份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有一半的电动汽车都在中国制造;也有海外市调公司指出,中国制电动车的全球市占率超过6成,但其电动车产业超过9成的晶片仍仰赖进口,成为供应链一大弱点。

半导体则被视为「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资讯科技产业指标,美国祭出晶片禁令,使得中国在先进半导体制造、半导体设备、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体、基板等先进材料等领域仍落后,仍仰赖自台湾、韩国的进口。但中国正积极研发每样产品,在成熟制程晶片上仍具主导地位。

在航空航太方面,中国自2008年开始研发自产大型客机C919,目前已在中国国内交付11架,但在国际订单上尚未缴出亮眼成绩,欧盟航空安全总署的代理执行董事今年3月表示,C919于欧盟认可审查程序可能花费5年或更长时间,C919外销恐延后。

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上,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今年发表「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中国机器人数量直至2019年才跻身前10,但在短短几年内中国机器人密度翻倍,目前中国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员工配有470台机器人,仅次于韩国和新加坡,位列第3。

另一方面,在亮眼数据背后,中国时常被诟病在关键技术上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对外依存度高,多以海外并购方式获取关键技术。2011年北京当局就告知外商,若想让中国消费者在购买进口电动车时,获得与国产车款的相同补贴,必须把关键技术转让给中国合作伙伴,导致外商不得不就范,因为没有补贴,通用和福特等外国车企无法与中国业者竞争。

此外,中国也动用国库大举补贴制造业,导致地方政府为产业发展达标,争相竞争加码补贴,形成铺张浪费;在国际上,则因中企过度生产电动车、太阳能板、锂电池,透过出口消化产能,使国际市场出现不公平竞争、「内卷式」竞争席卷全球,德国、日本车企纷纷关厂。

中国这10年来在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出口产品从低附加价值产品的「旧三样」(服装、家电和家具)转变成「新三样」(电动车、电池、太阳能板)。但同时,也因产能过剩、产品同质性高而沦于价格战,将价格战带入全世界。

随著「中国制造2025」落幕,北京是否会继续大力补贴制造业发展,成为现今经济低迷、国库吃紧的中国,在下个10年首要考量重点。(编辑:张淑伶)1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