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罗惹、咖哩、阿渣,都是新加坡四大种族华族、马来族、印度族以及欧亚裔的代表食物,只是因为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烹饪时所用的食材、制作方法、调味料上彼此借鉴,互相影响,所以呈现方式和口味虽有不同,却交相辉映。
文:侯佩瑜
新加坡种族和谐日订在7月21日,之后的两个多星期,就是8月9日国庆日。
有著四大种族的新加坡,种族和谐不仅体现在宗教,语言、文化、服装等方面,也体现在菜肴的融合上。
就如罗惹(Rojak)、咖哩、阿渣,都是新加坡四大种族华族、马来族、印度族以及欧亚裔的代表食物,只是因为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烹饪时所用的食材、制作方法、调味料上彼此借鉴,互相影响,所以呈现方式和口味虽有不同,却交相辉映。
罗惹
新加坡华人喜欢吃的罗惹,以马来口语「Rojak」命名,意为 「大杂烩」、「混合」,是一种多元、融合的象征。
这道美食叫「Rojak」实至名归,它是一种混合了蔬菜、水果、油条和酱料的热带沙拉,将各种风味浓烈的食材交融在一起,组成一道可盐可甜的佳肴。
罗惹这道菜,不但在食材使用上很「Rojak」,食物起源的背景也相当复杂,深受马来餐、中餐、印尼餐的影响,反映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这些食材包括白灼通心菜和豆芽、鲜脆黄瓜和沙葛(凉薯)、口味强烈刺激的水果如切片黄梨、青芒果或莲雾、炸油条和烤豆干,有时甚至会加入烤鱿鱼干。
然后再淋上浓稠的黑色酱汁。酱料由虾膏、糖、青柠、辣椒酱、亚参(Asam)混合搅拌而成。最后,加入碎花生和姜花末提味,吃进口里甜咸酸辣精彩纷呈,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才准确!
同一道美食,印度族和马来族也爱吃,只是他们使用的食材稍有不同。印度罗惹使用炸面团、马铃薯、水煮蛋、炸虾饼、和蒸鲜鱿,沾酱则是橘色的辣花生酱,马来罗惹则主要用黄豆发酵食品天贝(Tempeh)、豆干,酱则是用峇拉煎酱(Belachan),同样是辣的。
咖哩
咖哩是新加坡的国民菜肴之一,这是一种无论华族、印度族、马来族或欧亚裔都喜欢的菜肴,但各族烹调咖哩的方式都不一样。
印度咖哩的香料味道最为浓郁,华人料理香料浓郁度减轻,力求与原料(鸡、鱼等肉类)的味道取得平衡,马来料理则加入椰浆和亚参。
咖哩鼻祖是印度式咖哩,印度最初的肉食以膻味极浓的羊肉为主,只使用一种香料不能去其膻味,因此就用多种香料粉末组合而成的浓汁来烹调。
咖哩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香料:孜然、茴香、姜黄、香菜、辣椒等(香料种类不限,但大多有姜黄、香菜、辣椒)和姜、大蒜、洋葱等食材,并以油烹调成酱汁,大多为黄色或红色,味道带辣且浓郁,再与其他豆类如鹰嘴豆、蔬菜或肉类一起烹调,并搭配米饭或煎饼进食。
至于马来咖哩,通常会加入香茅、椰丝及椰浆,比较浓稠。
如果说印度族咖哩有将近50%是香料,华人咖哩只有约20%的香料,通常不会加入鹰嘴豆。华人咖哩介于印度和马来咖哩之间,既有辣味又有椰奶的香甜,口味较淡而清香。
华人的咖哩除了做成咖哩鱼头、咖哩鸡,还喜欢做成咖哩汤面,或用来沾面包,咖哩里一般也会配有豆芽、长豆、茄子和羊角豆等蔬菜。
甲必丹咖哩(Curry Kapitan)则由殖民地时代葡萄牙厨师所创。葡萄牙商船厨师的职务,是为职权最高的长官(船长、指挥官、总督)烹调餐点。
演变至今,甲必丹咖哩已是全球欧亚裔、土生华人逢年过节的必备料理。
欧亚裔人士的甲必丹咖哩也是由鸡肉和马铃薯烹调而成,风味却有别于一般的咖哩。这是因为,欧亚裔虽然善用辛香料,却不像印度人那么注重辣香,反而强调西方烹调法之特色。由于采用的香料、香料种子、香草种类不比印度人少,又融入西方「柠檬」之清香,具有多元色彩,层次感异常丰富,使「甲必丹咖哩」散发出浓浓的殖民地风味。
亚渣(Acar)
亚渣是一种常见于娘惹、马来,以及印度菜肴中的腌制开胃小菜,也称为阿渣(Achar)。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它们在食材、制作方法和口味上都有所不同。亚渣也是源自印度的阿渣,使用各种蔬菜和水果,如芒果、柠檬、胡萝卜和辣椒。常用香料包括芥末籽、胡芦巴、姜黄、阿魏(Asafoetida)、辣椒粉、芥末油或芝麻油。
它的味道比较浓烈、以辛辣和酸味为主。
阿渣在印度菜如同韩国泡菜,每一餐都必定会吃上,通常作为餐桌上的调味品。至于马来亚渣,一般做法是把青瓜、萝卜、菜花、包菜等生菜切成块状或条状,然后加入辣椒、花生碎和芝麻碎来腌制。
腌渍剂一般以醋或柠檬汁为主,并加糖以平衡其酸味。另一种做法是用叁峇酱来做调配。腌菜在马来菜中很受欢迎,通常作为配菜或开胃菜。
欧亚裔也有阿渣,与马来亚渣差不多,由于互相借鉴,彼此用的材料、香料、调味料、腌渍汁,皆大同小异,只是欧亚裔阿渣酸醋味更为浓烈。
娘惹阿渣,则改用红葱、黄姜、香茅和白米醋腌泡,以芝麻增香。有些新生代因地制宜,甚至采用纯糖、盐、醋腌渍,柠檬汁或酸柑调味,味道温和得多。
本地餐厅和小贩中心所贩售的阿渣,多数是娘惹阿渣的「精简版」,为华族所简化,改成酸甜味。
新加坡的这些美食不仅是美味佳肴,更是新加坡多元文化和种族和谐的象征。每一道菜都融合了不同族群的烹饪技巧和饮食习惯,体现了新加坡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包容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阿渣的制作方式)
延伸阅读
叻沙香蒜扁面条听起来如何?看「Mod Sin教父」刘伟仁融合新加坡传统饮食和西方烹饪 具「米酵菌酸」中毒风险的是Tempe Bongkrek,而非印尼养身食物「天贝」 七间被选入米其林的新加坡巷弄小吃:「我们被新加坡美食的种类、简单与真诚所打动」
【加入关键评论网会员】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周独享编辑精选、时事精选、艺文周报等特制电子报。还可留言与作者、记者、编辑讨论文章内容。立刻点击免费加入会员!
责任编辑:吴象元
核稿编辑:杜晋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