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写了一篇不讨人喜欢的文章。
作者:维舟
发表日期:2024.8.3
来源:微信公众号“维舟”
主题归类:巴黎奥运会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这篇10万+的文章,底下的高赞评论,一边倒的都是在回怼:
“对的,美国警察怼黑人那可是相当的友好。”
“我很不同意她的观点,她说上海对外地人冷漠我相信,要说对外国人冷漠,打死我也不信。”
“你长的太丑了/如果是漂亮小姐姐,大家都会乐于主动帮你。”
“滚回漂亮国去吧,那里有你爱吃的花生米。”
一位在海外多年的朋友,看到这些评论之后相当震惊,自嘲是“脱节”了,没想到国内网上的主流舆论已经变成这样了:不仅不接受批评,而且全是人身攻击。
这是近年来一个明显的社会心态变动:人们自我感觉良好,自认“风景这边独好”,也就很难听得进这些逆耳的话,“就算我们有点什么问题,难道别人没有?他们的问题比我们还大!”
在这种情况下,真诚的批评是很难被容下的,最多只能有“建设性意见”,但不管你怎么包裹上糖衣,批评总是比吹捧更难下咽。
更棘手的是,你甚至很难寄望于理性的讨论、回应,因为一旦情绪被激发出来,在这些争议话题底下,往往都是那些最让人“爽”的反应才受欢迎。这样一来,什么探讨问题,都谈不上到理性那一步,常常得先满足情绪,情绪不对,说什么都没用。
这当然也情有可原,本来对中国人来说,说话就并不只是理性对谈,倒是对话语中的情感和权力更为敏感,问题在于,这种情绪化的反应,最终往往是带来一地鸡毛,也无助于我们正视、解决存在的问题。
我知道这样说可能显得太过认真而无趣,别看都在说“独立思考”,看看这些年的自媒体就知道,真正活得好的远不是那些输出观点的,而是那些输出情绪的——大部分人想要的,也不过就是听一些顺耳的话。既然如此,批评本身的质量就别指望了。
一个社会只是深陷在自我感觉良好之中,贪得无厌地追求碾压他人的那种爽感,从长远来看是相当危险的——那其实是一种深深的自恋,只顾自身感受而不顾他者,然而,我们只有在与他者的互动中,才能真正“看见”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始终还是相信,总得有人发出点不同的声音。我们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感觉,因为这种自我感觉其实才是最具欺骗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