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赖清德上任一百天:秉持「不卑不亢」态度下,面临哪些「内忧外患」?


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观察赖清德政府三个多月因应来自中国政府的挑战,翁履中认为,赖表现出「不示弱」、「维护台湾尊严」的强硬态度。他由此分析认为,未来北京政府更可能会「跳过台湾来处理台湾问题」:「你(台湾政府)要这么强硬的话,我就跟你的大哥美国谈就可以了。」

文:刘子维,《BBC中文》记者

台湾总统赖清德就职届满一百天。对内面临「朝小野大」的国会带来的政治动荡,对外面临降至冰点的两岸关系、还有美国大选为台美关系可能带来的变数,《BBC中文》盘点三个多月来,赖清德政府取得哪些阶段性成果?又面临哪些挑战?

赖清德在去年竞选总统期间,就被北京当局称为「台海兵凶战危制造者」、「两岸和平破坏者」。这被认为是为赖清德的四年任期定下了基调,意味著两岸官方间正常对话的可能几乎不存在。

虽然赖清德在竞选期间不断重申会维持蔡英文在两岸、国安外交的政策。上任后的内阁人事也可看出对外的大方向的确是「蔡规赖随」,但今年5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他在谈及两岸关系时,虽然多次提到「和平」,表示「新政府将秉持『四个坚持』,不卑不亢,维持现状。」 但在演讲后半段他又说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

就职演说发表的三天后,中国解放军东部战区举行「联合利剑—2024A」演习。中国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抨击赖清德的讲话「是在赤裸裸贩卖『两国论』」,称演习是「对台湾地区领导人『5·20』讲话谋『独』挑衅的坚决惩戒」。

Photo Credit: Reuters / BBC News

5月23日,一位台湾基隆市民在观看电视中关于军演的报道。

十一天后的5月31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第二批中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关税减让的台湾进口商品,共有134项,涉及石化、纺织、机械、钢铁、车辆⋯⋯等传统产业,影响金额约98亿美元。比去年底公布的第一波12项石化产品,范围明显扩大。

6月21日北京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简称「反台独22条意见」),最重可判处死刑。台湾陆委会则在6月27日以调升旅游警示级别回应,称台湾民众的人身安全将受严重威胁。

美国德州的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分析说,对中共官方来说,赖清德的就职演说「已经过了红线」,内外都宣传要「严厉打击台独份子」的中国政府,更不愿意与之对话。「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未来要找回互信难度非常高。」翁履中对《BBC中文》说。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中国海警船

在两岸官方正式对话几乎无法进行的情况下,两岸「半官方单位」及地方官员的互动就更显重要。今年发生两起海上争议——2月14日中国快艇在金门海域翻覆造成2名中国人死亡、7月2日澎湖籍渔船「大进满88号」疑涉非法越界捕捞遭中国海警押至福建泉州。

七月底,「2.14事件」中方代表泉州台办、海协会、晋江市红十字会等人,与台方陆委会、海巡署、海基会等代表达成归还中国渔民遗体、抚慰金⋯⋯等协议,细节则未透露。

澎湖海峡两岸交流协会理事长、前国民党立委林炳坤等人与福建省台办处长李忠惠等代表协商,就「大进满88号」事件达成共识,8月13日,除了台籍船长仍在中国接受调查,其余4人获释返台。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非常驻研究员宋文笛接受《BBC中文》采访时分析说,未来中国政府在两岸「事务性」议题上,会保留「模糊处理的空间」,让国民党籍的官员或代理人有更多居中协调的机会,削弱赖清德的民进党政府在两岸事务的话语权。

他认为,虽然蔡英文在两岸关系的论述「不能让北京满意,但有尝试给出一点点『安慰奖』」。蔡英文在两任就职演说中,都有提到将依循《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但赖清德就职演说中,象征台湾与中国之间存有特殊关系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说辞消失了。

观察赖清德政府三个多月因应来自中国政府的挑战,翁履中认为,赖表现出「不示弱」、「维护台湾尊严」的强硬态度。他由此分析认为,未来北京政府更可能会「跳过台湾来处理台湾问题」:「你(台湾政府)要这么强硬的话,我就跟你的大哥美国谈就可以了。」

台美关系:美国大选或有变数

「基本上台美关系就是维持一个平盘。」常居美国的翁履中指出,在美国大选结果出炉之前,台美关系不会有显著转变。

赖清德上任后一周,跨党派的美国国会议员团、美国智库学者、前白宫官员等陆续访台。翁履中说,美国官员借由访台显示自己的抗中立场,这和蔡英文时代相同,而访台的官员层级与频率,基本上也是延续蔡英文执政时建立的模式。

宋文笛分析,如果台湾要继续维持既有的两岸路线,坚定自信地面对北京,那必须要有「强力的美国和西方伙伴的支持。」

但目前美国正在经历大选,如果川普当选为下一任美国总统,他潜在的孤立主义倾向,可能以美国利益为优先,降低在拜登执政时期军事、外交层面对台湾的支持力度,为中美关系、台美关系带来变量。而参考美国立场行事的民主阵营国家,若看见美国降低「友台」热度,也可能为确保自身利益,重拾之前的「友中疏台」政策。

朝小野大:赖政府内政的挑战

赖清德的就职演说分为七大项重点,他在第一项就提到:「今年2月上任的新国会,是台湾时隔16年后,再次出现『三党不过半』的立法院……我对未来中央和地方的互相合作、行政和立法的协调运作,寄予厚望。」

但其政府很快就遇到在野势力——国民党与民众党「蓝白阵营」——的挑战。

国民党与民众党立委推动「国会改革法案」修法,经过三周的院会审查,在蓝白阵营立委人众优势下,5月28日三读通过。期间在立院法内爆发数起肢体冲突,执政党、在野党立委纷纷挂彩。立法院外,公民团体动员反对修法的群众,发起之后被命名为「青鸟行动」的抗议,他们称,集会最高峰人数突破十万人。

三读通过后,行政院提出的覆议案又遭在野党以人数优势否决,总统、行政院、监察院、民进党立院党团相继声请释宪及暂时处分,目前大部分法条暂时冻结,全案仍在宪法法庭审理中。预计是否违宪的宣判将会不晚于11月出炉。

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峻豪向《BBC中文》表示,赖清德很清楚朝小野大的局面,必定使他施政遇到挑战,但比起在国会内对抗在野党,赖清德的「当务之急」是要「快速提升支持度」。

赖清德以近600万选票,得票率40.05%当选,不仅远低于蔡英文第二任817万票、57.13%的得票率,少于五成的得票率,让赖清德成为20年来胜选得票率最低的总统。

张峻豪认为赖清德近期的「打贪揭弊」,让他的支持度获得显著提升。

7月6日,赖清德上任47天,前桃园市长、曾任行政院副院长、时任海基会董事长的民进党高层郑文灿爆出贪污,证据指出他涉嫌在2017年桃园市长任内参与土地弊案。 五天后郑文灿遭法院收押禁见,随即被民进党廉政会停权三年。8月21日,被视为「赖清德子弟兵」的民进党立委林宜瑾涉嫌诈领助理费,遭检调单位搜查。

Photo Credit: AFP / BBC News

桃园市前市长郑文灿(中)因涉及收贿,被依贪污治罪条例起诉。

张峻豪分析认为:「这种无差别式的打贪,更加可以去形成他民意上的正当性。」他进一步预测称,未来赖清德可能会对民进党官员疑涉贪污的重大案件重启调查,例如新冠疫情期间台湾本土的高端疫苗(Medigen)开发案中可能涉贪的官员。

能源转型:非核与减碳的挑战

赖清德在就职演说中,两度提到「能源转型」,显示这是他的施政重点之一。

台湾政府投入能源转型,是顺应2015年法国巴黎气候会议(COP21)的减碳需求,并协助企业对社会大众、客户、政府的减排承诺。世界各国逐步对高碳排企业课征碳税。台湾以出口为导向,企业必须积极减碳确保产品竞争力。

蔡英文2016年第一任期提出以2025为目标,推动非核、提升天然气占比、开发更多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等能源转型政策;赖清德的「第二次能源转型」则将目标放眼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加速开发更多再生能源,并且要在大力发展半导体、AI等高用电需求的产业下,确保供电稳定。

8月8日,赖清德上任80天,「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台湾环境规划协会理事长赵家纬接受BBC采访时,形容「这个委员会是台湾史上最高级别的讨论,」以往没有总统以召集人身份开过类似会议。

同一天,行政院通过「深度节能推动计划」,预计四年投入353亿新台币(11亿美元),促进节电206亿度。环境学者认为,投入的资金和计划规模,显示政府节能的决心。

而近年再生能源发电不如预期,供电稳定的风险上升,使得「核电厂延役」再度引发讨论。国民党、民众党等在野党立委,今年上半年提出《环境基本法》修法,为核电机组延役铺路。

根据地球公民基金会董事长李根政的长期观察,目前赖清德政府仍是「依法朝非核家园迈进」,没有因为产业大佬的呼吁、在野党立委或民意的压力,出现政策转弯的迹象。

对照赖清德就职演说和上任一百天的施政成果,学者张峻豪指出,赖清德演说内容提到很多政策,包含应对高房价、打击诈骗,甚至是改善被称为「行人地狱」的交通乱象。「他提出这么多的改革的战线,开出这么多改革承诺的时候,将来是不是做得到?一百天过后,这些问题可能会一个个被检验。」

本文经《BBC News 中文》授权转载,原文发表于此

延伸阅读

赖总统执政满100天,3场演讲定锚两岸论述;满意度破5成,学者:无蜜月期稳定一致是关键 赖政府27日执政将满100天,赖清德、卓荣泰不秀个人主义,府院打团体战 民进党全代会登场,赖清德提3大目标守护民主台湾,卓荣泰施政报告描绘执政蓝图

【加入关键评论网会员】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周独享编辑精选、时事精选、艺文周报等特制电子报。还可留言与作者、记者、编辑讨论文章内容。立刻点击免费加入会员!

责任编辑:翁世航
核稿编辑:冯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