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房屋变鸡和鸡蛋 恒常化申请即可解困

有朋友问,「2023年队」以后,还有没有经屋?我说,理论上应是有的,因为法律规定仍有经济房屋这个制度,但实际上还会否再推出新项目来接受申请,那就很难说。纯粹看政府的取态,没有任何法律可以规范。

众所周知,崔世安在2014年争取连任第四届行政长官时,公开承诺,填海新城A区要建28,000个公屋单位。只是五年之后,到崔生卸任,这28,000个公屋单位连一个都未有。只是落实了一个承诺,就是在2019年,亦是崔生任内最后一年推出3,011个经屋单位接受申请。紧接着上任的贺一诚没有因为这是崔生的承诺而放软手脚,反而责令相关部门立即做好A区的公屋规划和落实公屋建设。于是就有后来的24,000多个单位的公屋规划,分别是2019年的3,011个经屋单位、2021年的5,254个经屋单位、2022年五千多个社至单位、2023年的5,415个经屋单位,还有2024年另外五千多个经屋单位。当时计划是还有接近4,000个公屋单位,就看这几轮的经屋和社屋的需求情况再作决定。到此,这28,000个公屋单位在规划上算是全部落实。这也是后来经屋有了「2019年队」、「2021年队」和「2023年队」的原因。只是,后来实际上并没有推出2024年的经屋申请,原来的经屋规划也濒临烂尾。

2024年的经屋没有如期推出,当局主要以2023年的经屋申请首次出现了申请者少于经屋提供的单位数,即使后来当局将申请期延长多三个月,延至2024年的3月27日,申请表的数量才终于超过供应单位的数量。之后,当局就以经屋需求饱和而中止了2024年原定的经屋项目。

导致这种情况,关键是经屋法的修改,把原有经屋制度「搞烂」所致。经屋法经过2010年和2020年两次的修改,澳葡时代建立的经屋制度已经面目全非,尤其是后者的修改,更将经屋全面「社屋化」,其中包括所谓「经屋永远姓经」令经屋不再有增值,反而只有贬值;对经屋的使用权的严格限制,限制到居住家团成员的数量变动都要申报,否则会遭到动辄数以十万的罚金处罚;还有,经屋的定价急速飇升,经济房屋从此不再「经济」。凡此种种,都令对经屋有迫切需求的市民也变得却步,不敢轻易申请。而当局则以申请者数量锐减为由而中止2024年的经屋项目。

只是,当局决定中止项目容易,但要重新开始则极为困难,因为根本没有一个指标能显示民间对经屋的需求程度。当局只要诈聋扮盲,可以从此不再接受经屋的申请。

过往,我们看到社会对经屋的需求,是因为每次经屋开展申请时,不管是1,900个、3,011个单位接受申请,都招来动辄几万人递交申请表。社会是靠这个指标来看到社会对经屋的需求。但现行经屋法规定,当局要先有项目才接受申请,只要政府没有项目,那就不能接受申请。而当政府以需求饱和而不开展项目,那就不用接受申请。没有申请就不能反映社会对经屋的需求数量。使问题变成鸡和鸡蛋的问题,没有鸡就没有蛋,没有蛋也就没有鸡,结果是经屋项目没有了,经屋申请也没有,自然也就没有申请者,没有申请者也就不需要提供经屋项目,这样的「鸡」和「蛋」,是否「妙不可言

在两次修订经屋法时,还是议员的笔者,都批评这种要先有项目才可接受申请是一个蠢制度。为甚么?很简单,先有项目才可接受申请,就是说根本不知道申请者的需求情况下要先搞个项目。这个项目如何配置,一房、两房、三房的比例是多少?完全是长官意志决定。这也是特区成立以来,每次经屋的申请和分配都出现严重错配,让许多申请者四五人一个家团都要被迫选择一房的原因。只是批评归批评,政府就坚持不改,这个可能正是政府压缩经屋需求的策略之一。

此外,在修订经屋法时,笔者也多次要求设立定期接受申请的制度,那怕是三年也好、五年也好,都让有意申请者心中有数,知道何时有经屋可以申请,以做好人生规划。但当局同样是断然否决,认为法律规定定期接受经屋申请,对官方的压力太大。这就是特区「以官为本」而非以民为本的最现实写照。

正是这两种制度造成上面那个鸡和鸡蛋的困局,除非当局是有意制造这个困局以逃避提供经屋的责任,否则就必须有所改变。而其中最容易处理的,就是将经屋申请恒常化,让有需要经屋的家庭随时都可以向房屋局提出申请,而当申请累积到一定数量时,当局就可以根据申请者对经屋需求情况,规划新项目并尽快兴建,那就可以相对完美地解决上述所面对的问题。只是,特区政府是个以民为本的政府吗?经屋就是一块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