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ay No More是香港地道谐言粗口,而粗口亦是广东话一部分。(相片:By I, HenryLi, CC BY 2.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331467)
在教学上,相信令老师最头痛的是学生的偏差行为,在众多所谓偏差行为其中一项便是粗言秽语(以下简称粗口)。粗口顾名思义是粗俗的说话,粤语的粗口常与性及性器官有关,这些粗口字眼,对于不爱讲粗口的人来说,听起来相当突兀,亦令人尴尬,甚至愤怒;但对于喜欢讲粗口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没有粗口便无话可说,或不懂怎样表达心中的情绪。
从哪里学习讲粗口
讲粗口当然不是天生的,没有人一出生便懂讲粗口,总是在耳濡目染下,学习了粗口。如果父母也会讲粗口,而在子女牙牙学语时没有忌讳地讲粗口,子女自然会学习,这可以说父母是子女的粗口老师。若父母不讲粗口,又或者能做到不在子女面前讲粗口,但当子女读书时、在学习知识的学校里,自然也会学习到关于粗口的知识。若他们不受影响,那就不会跟著讲;若他们受到影响到,甚至相当认同这种粗口文化,那便会跟著讲,成为了粗口的传人。这种讲粗口的风气,其实已经相当普遍,由身边的亲朋戚友,至到电影、网络世界,经常都听到不同形式、不同语言的粗口,五花八门,弥漫在空气中。
讲粗口好与坏?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
赞成讲粗口的人,大概有以下论点:
粗口可体验语言文化,因为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粗口,粤语有粤语粗口,普通话有普通话粗口。提起普通话粗口,鲁迅亦写了一篇文章〈论「他妈的!」〉。无论英文、葡文等国家均有属于当地色彩的粗口,所以学一种语言前,必须先学该语言的粗口;粗口使高压的情绪得以抒发,没甚么比讲粗口更容易表达情绪不满。
事实上,粗口已演变成助语词、形容词及副词,已没有了原本与性有关的意思,故无甚么不妥;不讲粗口的人,也不见得一定有礼貌,有些讲粗口的人也很有品德的。
反对讲粗口的人,通常自己也不讲粗口,至少在家长、老师或宗教信仰的教导下,养成不讲粗口的习惯,他们的论点是:
粗口,顾名思义是粗俗的说话,当然是不应该讲的;有品德的人,除了行为的品德外,也应该重视口德,让自己言行一致;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出口成文,旁若无人那样,会影响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其实有很多字或词语可代代替粗口,例如好「鬼」靓、好「鬼」闷等,而不必要讲粗口来表达;粗口的字眼带著与性有关的意思,即使怎样也不能脱离那些意思。
学生讲粗口应该怎样罚?
不知读者的见解如何?君不见在网络媒体、社交平台上,有很多的短片,都会涉及讲粗口,甚至香港有大学教授教人讲粗口,当然节目中没有真的讲粗口。不过无论讲粗口是对或错也好,中小幼求学时期,在学校讲粗口始终未被接受。轻则口头惊告,重则会记缺点。但若然是体罚的话,会否太夸张?
2012年曾发生一宗九澳某学校有学生在饭堂因以粗口辱骂其他同学,遭身为修女的校长掌掴事件,令在场的师生皆目瞪口呆。事后师生们皆不敢作声,后来有老师不敌心中愧疚,向教青局揭露事件,事情才曝光。不知道因讲粗口而受到掌掴,是罪有应得,定还是惩罚过重?不过,君子动口不动手,学生只是动口,却令校长动手来处理事件,会否真是「做多咗」?
当老师也讲粗口
学生讲粗口固然要受罚,如果老师、甚至校长也讲粗口,那样他们应受罚吗?这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记得数年前,在香港有老师在工余时间对著警察讲粗口,因当时警察处理事件及气氛令到那位老师感到气愤。当时网络上也引起了一番讨论,反对的人认为老师应当以身作则,先自己管好舌头,才能管好学生,如连老师也讲粗口,怎能教学生注重言语修养,他们认为老师这样对警察讲粗口,是阻差办公的行为,亦不尊重警察;有人却认为老师也是人,而且她当时讲的是电影里常出现的英文俗语,不算是粗口,而当时是工余时间,她不是在学校或上课时讲粗口,她是在私人时间讲的,并不因此而判她有罪。
最终该老师要向教育局交报告,停职后也再复职。在老师群体中,可能也不乏讲粗口的人,只是在学生面前,能忍著不讲,避免教坏学生。读者又认为老师讲粗口对还是不对呢?
笔者的意见
对于讲粗口,似乎也要看看当时的环境,他们讲了甚么粗口,这粗口是否含有恶意,定还是只在情绪发泄,甚至只是因习惯了讲粗口。当粗口是「口头禅」而一时未能改变,需要时间去改变,就像戒烟戒酒那样,也需要时间的。但若遇到以下这种情况,例如当你正与子女在餐厅用餐饭,有人不断讲粗口,口没遮拦,实在令人难堪。但他们却没有任何忌讳,照样口出狂言,这样讲粗口,当然不好,因为会影响旁人。另外,粤语有句说话「难听过粗口」,不讲粗口,但内心恶毒的人,如果说话尖酸刻薄,得势不饶人,那么即使用古文,甚至用诗句来骂人,也不见得体面多少。正如鲁迅所言「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所以应该注重一个人全面发展,而非只是「得把口」呢?
我们身边的一些朋友,可能都会讲粗口,不过他们却对人善良,乐意帮助有需要的人,所以讲粗口并没有使他们变得低俗,另外,不讲粗口的人亦并不一定高尚。当然,如果人人都能内心有品亦不讲粗口便会更好,但这种要求可能达到吗?
请你好好放低
有些人会以生果来代替粗口,例如士多啤梨、苹果、橙等,又或者以英文字母来代替。记得黄子华的楝笃笑,其中他将一句粗口的谐音翻译成「请你好好放低」,意思是人们很多时因为情绪激动或嬲怒时讲粗口,当这种情况,不如以「请你好好放低」代替粗口,也可以给自己提醒,要好好把令自己恼怒的事放低,不要成为初则口角,继而动武的主角。
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有时酿成流血事件,甚至搞出人命,都是因为彼此不能放低。首先在言语上好好放低,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这样可能会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世界也会和平很多了。
参考资料连结:
校长掌掴学生事性
林老师事件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论「他妈的!」
黄子华「请你好好放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