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叫我估计一下今年澳门立法会选举的投票率,我其实是无从估计的。因为民意如流水,现在到九月还有两个多月,中间会否出现一些对选情有剌激的事,也无从估量。但当然,要猜测投票率,若说全无线索也不尽然。
2021年,澳门特区政府根据中央的指示,与香港同步搬出「爱国者治澳」这个新规则,完全改变在「一国两制」下的游戏玩法。众所周知,邓小平时代,即决定港澳两地实行「一国两制」的当时,邓小平无数次强调港澳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治澳(港)者是「以爱国者为主体」。这个方针顾名思义很清楚就是「以爱国者为主体」,即容许主体以外有其他「非爱国者」的存在,容许有不同意见的出现。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在行政领域,特首、主要官员,以至各局厅处各级领导人员,即最应被视为治澳(港)者的人,都是由中央到特区严密控制下委任的,他们可以全都是纯华裔的中国人(或部份入了中国籍的非华裔人士),要他们「爱国」,道理上也是说得通的(当然爱国的定义怎样下也有讨论空间)。但在司法领域和立法领域,若这也算是「治澳者」则只能是「爱国者为主体」而不可能是「爱国者治澳」。因为根据基本法是容许有外藉法官的,一个外籍法官被聘任来澳当法官,他只需要根据法律规定和精神来执行其职务,而不可能要求一个外籍法官也来是个「爱中国者」,特别是现时那种爱国必须拥护中共政权的「爱国」要求。
至于立法者,也同样不能适用。因为在港澳,符合参选立法会、有资格成为立法议员的是澳门(或香港)的永久性居民,而在港澳,永久性居民并不一定是华裔的,也可以是根据基本法在澳门(香港)取得永久性居民身份的外国人,他们也是有资格成为立法议员的。在香港草拟基本法时曾有讨论,结果在基本法内订明非中国籍的立法议员以20%为上限,而澳门连这个20%的限制规定都没有。可见,制度设计上是容许非中国籍的永久性居民成为立法议员的,那如何能够要他们爱中国拥中共呢?所以,对治澳者定下「爱国者为主体」是务实和合理的,也显示中共老一辈领导人的务实和明智。
到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老一辈有见识的老一辈都已离世,换来的是新一代领导人。按中共惯例,任何新的领导人在继承大统之后,都要搬出自己的一套新的话语,以显示其独特性和开创性。所以在港澳问题上,「一国两制」是大政方针,需要强调「不变形、不走样」来坚持,但就需要重新定义,把「邓式一国两制」变换为「习式一国两制」,于是在重新解释下,就产生「爱国者治澳(港)」这个新的治澳方针,而「以爱国为主体」就被扫进垃圾桶了。人走茶凉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不难理解。
在这样一个政治背景下,特区政府突然改变游戏规则,搬出「爱国者治澳」这个新标准,将所有自由开放阵营的参选队伍都扣上「非爱国者」的帽子,全部一律DQ。而偏偏这些被定义为「非爱国者」的人,却是在议会中或在社会上最能针砭时弊、最大胆敢言、最为民请命的一个群体。而DQ他们,正正让广大选民感到自己在政治上的选择权遭到剥夺。让他们在「议会选举」中无人可选,将议会选举变成一场无意义的玩意。选民用的抗议反弹方式就是漠视该次选举,不去投票。结果投票人数从2017年的174,872大幅下跌至137,279人,绝对投票人数减少了37,593人,投票率只有42.2%,与 2017年的 56.9%相比,确实相去甚远。也是澳门自有立法会选举以来,投票人数大幅度下跌的首次,没有先例。
到四年后的再一次立法选举,这批可以被假设是自由开放阵营支持者的选民,会否再次走入投票站呢?若他们再次投票,当然会提高选举的投票率。但今年的立法会选举与2021年比有根本的改变吗?对选民来说有足够的吸引力吗?
今年成功的参选的组别只有八组,其中有七组是上届夺得议席的组别,只有一队是新丁。对比过往二十多个组别参选(2017年)来说,今届也注定是冷清的。而绝大多数参选队伍都是上届的复制,那就意味着与上届选举的政治格局整体不变。至于那队新丁虽然政治动向未明,但看近日甚为活跃的候选人们来说,都只是集中关注民生问题。老实说,在选举年关注民生者从不缺人,所以新丁一组并没有显示其所具独特性,更没有任何自由开放阵营中人所表现的特质。所以新的组别显然对自由开放阵营的支持者并不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因此,在明显没有自由开放阵营的,尤其是民主派色彩的人选参与竞选,相信难于吸引到上届弃权者来参与投票。
笔者个人估计,2025年的立法会选举,其投票率可能还是徘徊在45%左右,仍将是一场低投票率的立法会选举,也意味着选出来的议会同样缺乏足够的民意认受性。
幸好,对澳门来说,有没有民意认受性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央政府满意便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