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周四(23日)舉行年度記者會。私隱專員鍾麗玲稱隨著社會氣氛轉趨平和等因素,去年起底個案大減逾四成,不過去年有數十名記者被系統性起底及滋擾等事件,因事主未有提供資料而無法跟進。記協主席鄭嘉如指,公署要求投訴人提供滋擾者的資料,這根本無法做到,她認為即使公署執法權力有限,但仍有權要求社媒平台移除內容等進一步行動。
- 數十香港記者及其家人遭滋擾、死亡恐嚇 記協:不會讓威嚇者得逞
- 市民認為新聞界自我審查創新高 逾7成認為傳媒批評特區中央有顧忌
- 【杜耀明評論】恐嚇記者忍無可忍 警方調查避無可避
- 香港記協新聞自由指數創10年新低 94%受訪記者指「黎智英案」損害大
社會氣氛復和起底個案跌四成 97%與政治無關
檢察官出身的私隱專員鍾麗玲,周四在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年度記者會上,交代公署去年合共處理442宗「起底」個案,比2023年756宗大幅減少42%,並將跌幅歸功於署方執法、宣傳、教育工作的成效,以及社會氣氛漸趨平和。
鍾麗玲說:「我們收到起底投訴的分類,其實很大部分、46%是涉及金錢糾紛;另外25%、大約四分一左右,是涉及家人和感情糾紛。大家亦都會看到,政見糾紛的其實只是2.8%,所以如果說因為政見糾紛而起底其他人的個案,現時來說都真的很少。」
記者被起底非新鮮事 私隱專員:投訴「無法跟進」
她其後被《明報》記者問到,去年香港記者協會數十名記者被起底及滋擾案件,到目前為止的處理進度:「我記得我們收到兩宗投訴,有一宗是轉介給警方跟進,另一宗是我們再次聯絡投訴人時,投訴人沒有再提供任何資料給我們,變成我們沒有辦法再跟進下去。」
記協去年9月披露,有數十名本地傳媒及外媒記者被起底,記者、其家人、僱主等亦受系統性滋擾,主席鄭嘉如當時形容此類行為是試圖妨礙及嚇退記者工作。但事實上,自「反送中運動」之初,就已一直有人針對記者作起底,包括當時《蘋果日報》記者、現任或前任記協執委等。
記協主席:投訴人難提供公署要求資料
鄭嘉如接受本台訪問時透露,有記者向公署作投訴後,雙方曾有書信及電話來往,但鍾麗玲口中投訴人無進一步提供資料,是因為投訴人根本無能力提供,她說:「他們(投訴人)都收到私隱專員公署來信,當中就提到需要他們提供那些,懷疑泄露他們個人資料,即向他們起底那些涉嫌人士的身份資料,甚至是他們(涉嫌者)的聯絡方式, 所以因為這個原因(無法提供資料),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是誰做的。」
不過,鄭嘉如認為公署可能礙於執法權限而無法採取某些行動,但舉例指有記者在私人社交網站發佈的照片被人在Facebook公開一直至今,認為公署有能力進一步跟進。她又指,記協公開有記者被起底及滋擾後,寄信滋擾記者家人之類行為有收斂跡象,不過俗稱「Trolling」,即以少數不明身份的帳戶,在社交媒體指控個別記者為「港獨」或發佈煽動言論的情況就仍然存在。
鄭嘉如:警、私隱公署加強執法能增業界信心
而記協副主席等受害人向警方報案後,警方曾向他們錄取詳細口供,但至今仍未有進一步回音。鄭嘉如認為若警方及私隱專員公署加大力度調查及執法,會令香港傳媒工作者更有信心。
她說:「最重要的都是在社會上有壞人做壞事的時候,如果他們看到執法部門對他們是無能為力的話,當然有可能會變本加厲, 或者根本肆無忌憚去做這些事情…抓到這些疑犯,然後作出恰當的檢控和及後法庭懲處的話,我會覺得是對於阻嚇這些犯罪行為最有力的方法。」
鍾麗玲指,《個人資料(私隱)條例》有關「起底」的修訂條文於2021年生效後,至去年12月底,公署共要求不同平台移除33,687個起底訊息,遵從率達96%。不過鄭嘉如就指,如果公署能正視記者的求助個案,採取要求Facebook移除起底內容等行動,會更符合法例的立法原意。
編輯:溫曉平 網編:李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