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综合医院身心科主任黄泰铭解说饮食失调,是慢性病也是身心症需长期治疗。图/黄泰铭提供
台南市一名38岁男子读国中至今20多年,几乎每天都狂吃,可一次吃下近10包泡面,吃到食物堆上食道、撑不住再吐出来,和饮食失调症抗争至今。台南市郭综合医院身心科主任黄泰铭表示,患者几次进出精神科病房仍无法痊愈,找出病因后以药物搭配认知行为治疗、才逐步减少发作频率。
这名患者一发作就不停吃喝,严重时可一口气吃9包泡面,再催吐将吃的食物吐出来,入院治疗已好几次,目前每周仍约暴饮暴食3次。尤其家人碎碎念后心情更糟,就吃东西来发泄,常吃到很不舒服撑不下去时、一蹲下来就能将食物吐出来,之后又焦虑后悔内疚。
医师发掘可能发病原因发现,男子在国中因追求异性时被嘲笑太胖,开始「严格执行饮食计划」,瘦一点后才感觉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但过度饮食计划愈来愈难执行,常因受不了饥饿、失去自制力而躲在房间狼吞虎咽。
黄泰铭表示,暴食症是好发于青少年的饮食失调疾病,常因社会风气及对身体形象的错误认知、缺乏自信影响,先是不恰当节食、变成无法控制进食行为,能吃超量食物。
黄泰铭指出,暴食症患者,会极度关心身材和体重、以此来自我评价。所以在疯狂进食后,会以催吐、灌肠或大量运动等补偿行为来防止体重增加,所以暴食症患者很少有体重过重问题。但是暴食的补偿行为对身体的生理机能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因催吐或滥用泻剂产生严重胃肠道问题。
饱足能让大脑分泌血清素及脑内啡,带来舒适和安慰。许多人将负面情绪投射在饮食行为上,来获得愉悦感,这又与大脑的奖酬系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我们吃了美味的食物,大脑便会释放出多巴胺等化学物质,一旦大脑的奖酬系统过度刺激,敏感度会降低,对食物的愉悦反应就会减弱,代表需要吃更多食物,才得到满足。吃得越多体重越重,又想再吃,造成恶性循环。
另一种常见饮食失调是夜间狂食,又称「夜食症候群」,与情绪障碍及睡眠障碍存在密切关联。患者以「进食来浇愁」,也是病态减压方式。晚上情绪不佳想吃东西,且吃东西才能睡,常造成早上食欲不振、夜间又狂食,不仅影响睡眠,潜在后果就是肥胖,又会产生罪恶感,继续情绪不好恶性循环。
黄泰铭指出,饮食异常要恢复正常不容易。最好以循序渐进方式改变。心理咨商找出问题根源,审视是否有忧郁、焦虑等症状,辅以认知行为治疗,改善思考行为模式,进而改变自己的饮食行为。药物治疗主要是以抗郁剂为主,这类药物可减少暴食冲动及症状发作次数,改善忧郁及焦虑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