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俗称「生果金」的高龄津贴每月津贴额为1,620元,下月起会随相关物价指数加码1.3%,社署发给长者的通知,2月1日起金额为1,640元。有心水清长者向《香港01》指出,加1.3%后金额应为1,641元,遂致电社署查询,对方也觉得数字有问题,故她希望为全港领取生果金长者「争返一蚊」。
社署回应查询时破解这个「迷思」,原来政府在调整金额时,会调整金额至最接近的5元倍数计算,即虽然加1.3%是1,641元,经调整后为1,640元。反之长者生活津贴由原来4,195元加1.3%,本身是4,249.5元,但因该调整机制,今年可获4,250元,多了0.5元。
根据过往纪录,社署按「2落3上」和「7落8上」原则调整至最接近的5元倍数,即个位数为1或2元会下降至0元,当3或4元时调整至5元;同样当个位数为6或7时会降至5元,当8或9时就升至下一个10元。盘点最近12次生果金调整,老友记会收少或收多最多2元,而近三年一共收少4元,刚好「扯平」前9年多收的金额。不过如果长者由2014年开始领取生果金,到今年2月帐面「损失」共少收85元。
立法会财务委员会去年12月6日通过拨款,批准政府按既定机制,根据社会保障援助物价指数的按年变动,由今年2月1日起上调各项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标准项目金额,包括生果金、长者生活津贴及伤残津贴,加幅为1.3%。
不少领取生果金的长者陆续收到社署通知信,其中邓婆婆昨日(23日)致电《香港01》说,她按加幅1.3%计算,2月1日起生果金应由目前1,620元加至1,641元(四拾五入前为1,641.06元),但通知信却写为1,640元,少了一元。她于是致电社署查询,接听职员都确认她的计算正确,并指全港长者生果金都发出为1,640元,可能出错,着她致电「1823政府一线通」投诉,她说:「要为全港长者争返一蚊。」
社署回复时破解这个「一蚊迷思」,原来政府在调整相关金额时,会调整金额至最接近的5元倍数计算。以今次生果金为例,加1.3%后是1,641元,故会调整至最接近的5元倍数,即向下调至1,640元,才会较数字少一元。
同样道理,下月起长生津亦会加1.3%,现时4,195元计算,加后本应是4,249.5元,但因会调整至最接近的5元倍数,因此会直接派发4,250元,变相「多赚5毫」。
根据近12次生果金调整数字,可见社署按「2落3上」和「7落8上」原则,令个数位变成0或5元,以3元及8元为「分水岭」,即个位数为1或2元会下降至0元,当3或4元时调整至5元;同样当个位数为6或7时会降至5元,当8或9时就升至下一个10元。近12年有五年下周一至二元,另有五年上调一至二元,各均好累计7元,因此到今年刚好「打平」;另两次差距少于0.5元。
以2021年2月调整的生果金为例,加幅为2.7%,计算后应由1,435元加至1,473.7元,但因按照调整准则至最接近5元的倍数,故直接增至1,475元,变相赚多超过1元。2017年生果金加4.4%,由1,235元加至1,289.3元,根据四舍五入原则计算后为1,289元,最终获调整为1,290元,该年老友记们又多获1元。
不过近三年调整后个数位均是1或2元,故调整至0元,老友记少收共4元。虽然近12次生果金调整到今年2月刚好「打和」,但如长者由2014年开始领取生果金,到今年2月为止,其实累计少收了85元,因为2014年每月少收了2元,11年便少收了264元,虽然其后有多收,但也有少收,拉匀后仍未能「弥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