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庆/20年国际棒球赛会口译心得,棒球12强赛那些你没看到的幕后实况

2024年11月16日,王雲慶(左)在世界棒球12強小組賽台日對戰賽後記者會上,擔任翻譯工作。(照片提供/王雲慶)
「翻譯就像棒球比賽裁判,判得好、翻得好,比賽結束後,沒有人會注意到他們的存在。但,比賽不能沒有他們。」世界棒球12強賽台韓小組賽後記者會的口譯意外成輿論焦點,負責賽會媒體組工作,有20年口譯經歷的「波哥」王雲慶,執筆還原現場,也提出運動賽會實況同步口譯的挑戰與現實。

「你覺得你可以翻嗎?」

11月14日早上,跟每一天賽會進行中的流程一樣,我先到設在飯店的會本部辦公室,跟媒體部的同事討論一下當天的工作。他要去天母,我要去大巨蛋。前一天中華隊贏了韓國隊,比賽很嗨,但是賽後記者會的翻譯狀況負評如潮,媒體部的我們心情也是五味雜陳。我進去辦公室以後,看到賽務主管坐在窗邊,正在跟(中華棒球)協會的窗口講事情,賽務主管看到我走進辦公室,就把我叫住了。

「我們在討論昨天的賽後記者會,其實還有前兩天開賽記者會的狀況,你有什麼想法嗎?」

在我看來,開賽記者會其實更令人傷心,我也已經在前一天就向在名古屋的媒體主管匯報了開賽記者會沒有為國際媒體準備英文翻譯的狀況。韓國媒體在報導中大肆批評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當天連我們請來的英文主播們都像鴨子聽雷一樣在台下面面相覷,然後遠遠地看著我對我雙眉上挑、雙手一攤,糟的是我還沒辦法馬上坐到他們身旁去翻譯,只好在賽後一口氣把我記得的部分全部倒出來,然後再幫他們找曾豪駒總教練、找隊長陳傑憲另外訪問。

一個國際賽事的開賽記者會,沒有英文、也沒有西文(WBSC的兩種官方語言)把貴賓致詞的內容翻譯出來,而且還沒有給現場媒體對<!–__ANNOTATION__={“text”:”4隊”,”annotation”:”

12強B組小組賽在台北舉行的開賽記者會,由台灣、韓國、古巴與多明尼加的教練和主要球員出席,日本與澳洲則在日本名古屋巨蛋比賽,未能出席。

“,”pureAnnotationText”:”12強B組小組賽在台北舉行的開賽記者會,由台灣、韓國、古巴與多明尼加的教練和主要球員出席,日本與澳洲則在日本名古屋巨蛋比賽,未能出席。”}–>總教練的問答環節,記者會一結束,我覺得媒體部的同事、我們的英文主播、認識的日本、韓國記者都盯著我,感覺上是我搞砸了的樣子,我臉上好熱⋯⋯

回想到一半,我聽到協會的主管說:

「我們就盡量去找、看能不能找到人來翻賽後記者會,真的找不到的話⋯⋯」

協會的主管看著賽務主管,賽務主管看著我,很優雅地說:

「那Richard,嗯,你覺得你可以翻嗎?」

新手口譯「慢半拍」?轉播畫面看不到的實況

我覺得我有必要還原第一天賽後記者會的狀況。嚴格來說,第一天的賽後記者會的英文翻譯並沒有犯錯,他是在多重的劣勢下去執行翻譯工作的。當天他被臨時告知、現場沒有座位、也沒有紙筆可以記錄,加上現場回音很大(後來日本隊井端弘和總教練也說用麥克風反而聽不清楚問題,所以日本隊的翻譯就直接在井端總教練身邊講),又沒有翻譯記者會的經驗,最重要的是他還得等現場同時另有一位韓文翻譯先進行,而韓文翻譯這段未在實況轉播的畫面中,所以會讓看轉播的觀眾覺得「為什麼中華隊講完之後,要隔那麼久英文翻譯才開始講話」?對於一個沒有擔任過賽後記者會的翻譯來說,韓文翻完、他再翻時,很可能已經無法記得完整內容和細節,更別說面對媒體與鏡頭的緊張和不安了。

那一晚我也跟幾位翻譯業界的專家交換意見和想法,大家也提到,譯者是否有Public Speaking(公開演說)的經驗與意願,在這樣的記者會裡是成敗很重要的因素。因為一問一答的記者會,考驗的是口譯的反應、口條、面對媒體與鏡頭的情緒掌握;此外,口譯雖然能獲得比較高的酬勞<!–__ANNOTATION__={“text”:”(註)”,”annotation”:”

目前一場記者會口譯行情大約9,000到1萬元、現場直播可能以2倍計。

“,”pureAnnotationText”:”目前一場記者會口譯行情大約9,000到1萬元、現場直播可能以2倍計。”}–>,但若還有實況轉播的話,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口譯都願意接案,畢竟面對現在網路發達的社會,口譯如果覺得沒有必要、或不想要接受非專業人士的批評、挖苦、甚至攻擊,不接案,或許就是對這個環境的抗議與選擇。

所以,在我已經習慣看著媒體聊天、看著鏡頭講話、膽子大一點、不要臉一點、講錯了馬上更正不要<!–__ANNOTATION__={“text”:”頓蹬”,”annotation”:”

tùn-tenn,台灣台語,指暫時停頓。

“,”pureAnnotationText”:”tùn-tenn,台灣台語,指暫時停頓。”}–>的前提下,我就一路翻下去一直到東京還繼續服務台灣與國際的媒體。

2024年11月16日,王雲慶(左)在世界棒球12強小組賽台日對戰賽後記者會上,擔任翻譯工作。(照片提供/王雲慶)

2001年世界盃,開啟口譯之路

我在2000年返台之後就進入中華職棒國際組工作,雖然國際組常有大小文件需要翻譯,但那都是沒有即時壓力的筆譯工作。我第一次擔任逐句口譯(Consecutive Translation)的工作是在2001年世界盃棒球錦標賽之前,為期兩天、在落成沒多久的天母棒球場所舉辦的記錄講習,由當時國際棒總的記錄長(亦為義大利棒球名人堂成員)詹保羅.瑞特(Giampaolo Reiter)擔任主講人,我是唯一的一位翻譯,參與的學員則是10~20位即將在世界盃擔任記錄員的記錄老師們。

那一年的記錄講習印象中是國際棒總第一次以完整的課程介紹新版的國際賽記錄法,跟國內習慣的日式以及我習慣的台式、美式都有些差距。整整兩天、每天7到8小時的課程,記錄長講得口沫橫飛、老師們問得興致盎然,我只記得我翻譯翻得口乾舌燥,水怎麼喝都不夠,兩天課上完我差不多已經沒有聲音。當然,在記錄長與記錄老師們之間擔任橋梁的角色,也讓我學到許多更深入的記錄法、了解更多棒球規則。這個初體驗最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每一句話都至少講了兩次。

事實上我在那一屆的世界盃被賦予的工作是雙語播報的培訓,我還特別為此寫了一本播報手冊,後來聽說那本手冊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在記者會充當翻譯的經驗,就是美國棒球名人堂成員喬治.布瑞特(George Brett)第一次造訪中華職棒的見面記者會。開朗率性的布瑞特在2002年二度訪台並首度造訪中華職棒,應邀擔任當時千安記者會的貴賓(王光輝林仲秋羅敏卿當時追逐千安紀錄);我到現在還記得,穿著花襯衫的布瑞特在聯盟辦公室先跟媒體打了聲招呼之後,便滔滔不絕地開始回答媒體的問題。我作為記者會的翻譯,拿著紙筆、記著重點,打算在他暫停的時候開始翻譯他回答的內容;但他完全沒有想要停下來的意思!不斷從回覆媒體的內容中衍伸出新的內容、然後再衍伸出新的話題與新的答案。幾句長句之後,我發現我已經沒辦法招架了,但他還是繼續講,我索性就把筆放下來不再記了,然後媒體就開始笑了起來;布瑞特看到媒體笑,他也有點愣住了,然後他往旁邊一看(終於看到我),立刻張著嘴巴抱著臉說:

“Oh My God, I completely……I’m so sorry. Uhm, where were we?”“Oh we were at ‘Hello, everybody!’”

我開玩笑地要他從頭開始講,然後我們兩個相視大笑,記者室裡的每個人都笑了。

2005年亞職大賽,見證日本多元的專業口譯陣容

慢慢地,中華職棒在國際棒壇的交流又多了起來,我們也有幸從頭到尾參與了2005年日本職棒催生的亞洲職棒大賽。在舉行亞職大賽籌備會議的時候,除了日職以外,韓職、中職以及中棒協都會輪流作東,擔任某一次會議的主辦單位,我們也從觀摩日方在主辦前幾次會議時的各種安排,看到人家對於會議口譯人員的重視。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東京的專業翻譯公司INJESTAR。整個會議甚至賽會期間,INJESTAR負責派遣各種語言的口譯人員服務賽會。在中文口譯的人力安排上,有來自台灣的口譯、印象中也有來自哈爾濱旅居日本的,韓文口譯則有在日本生活的韓國人、朝鮮族人、有諳韓文的日本人。

等到2005年第一屆亞洲職棒大賽開始的時候,我們才親眼看到日本職棒以「秒」計算的賽會流程,以及記者會同步口譯的安排。在籌備會議期間曾經遇過的口譯們,一部分派去服務球隊、裁判、甚至各聯盟貴賓與幹部;對語言表達掌握更精準的,就進到東京巨蛋記者室隔壁的空間裡,透過監視器同步看著記者會實況同步口譯。來自台灣的記者,進入記者席前登記領取了耳機,把旋鈕轉到中文對應的頻道,聽著千葉羅德隊的總教練巴比.瓦倫泰(Bobby Valentine)、得到一輛金龜車大會MVP獎品的班尼.阿巴亞尼(Benny Agbayani)、三星獅隊總教練宣銅烈、還有中國之星總教練詹姆斯.李法佛(James Lefebvre)在記者會裡暢所欲言,順順利利地聽完一場又一場的記者會。

當然,不是每一位譯者對於棒球比賽的狀況或術語都能夠有相當精準的掌握,但各種語言的口譯都在很努力認真地充實自己對於棒球運動的知識。中文的口譯也會來找我問問題,像是來自台灣的李先生很自然地就會聊著中職的種種、主動跟劉榮華總教練多接觸,去了解他講話的習慣以及斷句的模式;來自哈爾濱的毛小姐好奇代表中華職棒參加亞職的球隊明星選手是誰?洋將該怎麼被稱呼?台灣慣用的棒球術語怎麼說,跟中國大陸的慣用語又有什麼不一樣?這類問題比較引人好奇,不斷筆記、練習、再向我求證。就我跟他們一起工作的經驗看來,他們都是非常專業的口譯人員。對於翻譯這件事,他們對自己都有相當高標準的要求。

日本職棒後來還找到一位專門在法院裡面幫中文語系被告擔任指定司法通譯者擔任中華職棒派到亞洲職棒大賽的裁判翻譯。可以在法庭上翻譯,大家想一想這位姊姊的功力是有多麼爐火純青。

從委託專業翻譯公司協助會議、到賽會期間的分派、甚至頂尖人才的尋找,可以看得出日方在翻譯服務這件事情上的認真與重視。這或許是到今天我們都還沒有能夠學得很透徹的一點。

2006年亞洲職棒大賽時,參賽的4隊總教練以戴著耳機聽取同步口譯的方式,出席於東京舉行的聯合記者會。(攝影/Junji Kurokawa/AP Photo)

2006年WBC,大聯盟規格的即時英文逐字稿服務

2006年第一屆世界棒球經典賽(WBC)開打,大聯盟對於各種會議的翻譯服務採取不一樣的態度來面對。由於大聯盟會指派一位主要協調官給參賽的各隊,原則上這位協調官是有能力以該參賽隊伍的母語溝通的,所以很多事情就會交給這位協調官來處理,訊息就由這位協調官以英文以及該隊的母語雙管齊下來傳遞。另外在各種會議裡,大聯盟基本不太會特別為某一種語系提供翻譯服務,大聯盟的態度是「來開會請自備翻譯」。其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場在底特律的會議,當全部16隊的代表都在場時,中職李文彬祕書長對其中一隊代表的發言提出異議時,我非常謹慎地確認好正式的外交辭令之後,才徐徐地將那句話翻譯出來。

經典賽的賽後記者會則跟亞洲職棒大賽一樣,也是提供媒體使用耳機聽取同步口譯的方式進行,在東京的預賽也是由《讀賣新聞》運動事業局委託INJESTAR負責執行。但美國職棒體系的記者會還有一項在亞洲比較少看到的服務,就是在記者會結束大約10~20分鐘左右,主辦單位就會提供剛才記者會裡完整的英文逐字稿給媒體。我記得我在1999年採訪大聯盟明星賽時在各種記者會後拿到逐字稿時,開心得不得了,當時心想「大聯盟的服務真好!」後來才知道這根本是大聯盟行之數十年的常態。

經過了2屆經典賽、4屆亞洲職棒大賽,中華職棒終於有機會在2011年把亞職帶來台灣舉辦<!–__ANNOTATION__={“text”:”(註)”,”annotation”:”

後來2012年在韓國、2013年又回到台灣,然後悄悄地成為末代亞洲職棒大賽。

“,”pureAnnotationText”:”後來2012年在韓國、2013年又回到台灣,然後悄悄地成為末代亞洲職棒大賽。”}–>。在規劃賽後記者會的翻譯服務時,我毫不猶豫地指定要學習日本職棒在亞職、經典賽在東京巨蛋的作法,也就是設置口譯設備(俗稱口譯箱),聘請專業的口譯人員擔任記者會的翻譯工作。我要打造流暢省時的記者會、我要提供媒體精準專業的翻譯、我不要記者會翻譯這件事成為這個賽事裡面被媒體詬病的一環、我要記者會結束之後沒有媒體來問我剛才誰說了什麼、誰又沒說了什麼。

在兩次的亞洲職棒大賽裡,我用不到賽會整體預算的1%設置硬體(約40多萬)、聘任專業口譯(約20多萬),我還特別給3位口譯老師說明了賽會狀況,也特別為對棒球比較不熟悉的老師惡補各種棒球術語,為的就是希望可以更順暢地執行賽後記者會,畢竟這是面對媒體的第一線。

2024年,12強東京超級循環賽的多層次口譯

在12強第一輪的比賽中執行了5場賽後記者會的中翻英工作之後,我隨著團隊去到東京巨蛋,繼續進行超級循環賽事的媒體相關作業。在東京巨蛋舉辦的賽後記者會所提供的翻譯服務屬於逐句口譯,同樣是由專業的口譯人員來執行。以日文為基準,在記者會的現場有日翻中(中華隊)、日翻英(美國隊)、日翻西(委內瑞拉隊,不過隊上講英文的很多)等3位口譯輪番上陣。

但由於不是使用口譯設備提供同步翻譯,而是採用逐句口譯的方法,我們在練球日所進行的記者會裡也嚐到了苦頭:我們有日文對應到其他語言的服務,但沒有其他語言之間對應的版本,所以在有中華隊的場合裡,曾總教練在聽到日本記者發問之後,雖然可以馬上聽到中文的翻譯,但他要等到日翻英、日翻西之後才能作答,作答之後非日語系的媒體要等到中翻日之後,才能陸續聽到日翻英與日翻西(因為英文以及西文的口譯人員要從中文口譯人員說出日文之後才能開始翻譯)的版本,整個記者會耗費在翻譯的時間非常漫長。

最後我們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在中華隊出席的場合裡,我負責將中華隊代表的答覆以同步口譯的方式耳語給4位在場的英語系媒體,如此一來,記者會的口譯將只需要以日中互譯的方式進行(而且英語系的媒體會比日本媒體更早獲得翻譯的內容);在日本隊出席的場合裡,口譯以日英互譯的方式為主,如果有台灣媒體在場,就增加日中互譯的內容。

我特別要提一下,中華隊打進超級循環賽,促使約100位台灣媒體也跟到東京去採訪,這應該是史無前例的陣仗了。有些媒體為了要搶新聞,常常不自覺地超越了主辦單位跟場地所設的規矩與紅線。我要特別謝謝守規矩的媒體、幫我提醒媒體要守規矩的媒體朋友們,謝謝大家的努力,沒有丟了台灣媒體的臉。

運動口譯人才與產業的未來需求

總體而言,在國際運動賽會的記者會裡對於口譯品質的要求只會愈來愈高。圖為2006年世界棒球經典賽(WBC),舉棋手於開賽儀式中高舉各參賽隊伍國旗。(攝影/Donald Miralle/Getty Images)
總體來看,不論是亞洲職棒大賽、經典賽、還有剛落幕的12強,甚至其他大型賽事,在運動賽會的記者會裡對於口譯品質的要求,只會愈來愈高、愈來愈嚴苛。

一來,要能夠找到熟稔棒球賽事的隨隊聯絡人;再者,國際賽會或活動的規模愈大,愈要考慮到多語系的狀況,光有本地語言與英文的翻譯服務,絕對無法滿足各方的需求,光是在台灣的12強小組賽裡6支隊伍我們就有日文、韓文、英文、以及西文4種外語的需求,兩地開打,等於要準備兩組同樣等級水準的團隊!

第三,除了語言能力的要求以外,也需要有運動專項的口譯。但從產業面來說,我們未來有沒有這麼多賽會來支撐專業口譯多投放一些心力在運動專項的口譯上,也是很現實的一面。當然,從這次12強中華隊奪冠以後的熱潮來看,會不會、能不能,在未來可以期待的、能夠蓬勃發展的運動產業的觸角上,有更多人願意往運動賽會口譯這方面來精進?或者,如何搭配科技,讓運動賽會口譯這件事情不要再成為賽會期間的新聞焦點?

作為一個不專業的翻譯人員,我始終相信,翻譯就像棒球比賽裁判,判得好、翻得好,比賽結束後,沒有人會注意到他們的存在。

但,比賽不能沒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