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继承了列宁的党报理念,认为党报是学习、宣传、组织的工具,不是「新闻」,是「宣传」。作为中央党报的人民日报,在此种框架下发表文章,多是出于「政治任务」而非「新闻性」。
王若水在1992年写作的《没有结束的求索》中回顾自己的多年工作,坦言「大部分不是所谓的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专制者效劳」。他回忆起理论部的日常工作就是「进行理论教育,为政治服务,根据政治任务的变化,一个时期宣传这个,一个时期宣传那个」。
1954年,王若水据毛泽东批判胡适的指示写作《清除胡适的反动哲学遗毒》,毛泽东评价他是「新生力量」;1957年,他奉命写一篇宣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社论,大受毛泽东表扬。1963年,他发表1957年反右派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王若水未被打成右派,但仍因为思想没有改造好,于58年被下放湖北农村进行劳动锻炼。在这一年改造期间,他阅读了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发现青年马克思的观点与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有不同,这也为他后来批判异化的社会主义打下了理论基础。
回到报社后,王若水继续在人民日报的工作。1963年,王若水被指派到小组里写一份主题为批判人道主义的小册子,作为批判苏联修正主义的一环,他负责写作其中人性与异化的两章。
1965年「四人帮」成员之一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直指作者史学家吴晗,意图挑起新的阶级斗争。重重政治压力下,《人民日报》也不得不跟上。王若水在总编吴冷西的口述下成文《接受吴晗同志的挑战》,为文化大革命添了一把火。他在《没有结束的求索中》写道「我是自觉地执行了这个任务,即便吴冷西没有要我写,我也会写的,我把这看作是『战斗』」。
一朝梦醒:为人道主义辩护
文革开始后,王若水初期积极参与贴大字报,批报社领导,他觉得自己解放了,「我对毛是『无限崇拜,无限敬仰』。我确信毛是在领导我们进行一场惊天动地,震古铄今的伟大事业,要涤荡旧世界的人一切浊泥污水,建立一个红彤彤的崭新世界」。
现实很快泼了他一盆冷水。1972年周恩来指示人民日报批判极左思潮,「四人帮」成员张春桥、姚文元却强调批左不要过头。王若水编发了一整版批判无政府主义和极左思潮的文章。 被张姚批评,他写信告到毛泽东案前,却反而招致批斗。王若水自己成了批斗对象,他这才如梦初醒,看穿了文革的实质。文革不是什么「群众性民主运动」,而是一种「新形式的异化」,人民对毛的宗教式崇拜成为了消灭异见的工具。
「现实是无情的,冷酷的,它使我痛苦。然而,我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不愿做无忧的梦中人。」 他在《智慧的痛苦》中写道。
1977年秋,王若水重返人民日报后,被任命为主管思想理论文艺的副总编辑。改革开放后,批评「两个凡是」,展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思想解放,媒体环境也大大宽松。总编胡绩伟和王若水两人,顶住极左派的压力,一面刊发推动思想解放,政治改革的文章,一面促进全国上下对右派的平反。刘宾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