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勋/盛场.家族:一场关于「故乡」的探寻

爷爷的遗像。(摄影/王建勋)
童年随著北漂父母在台北经历「城市游牧」岁月,摄影师王建勋心中对于「故乡」的定义始终困惑。为了追寻解答,他回到父亲成长的台南中西区沙卡里巴,将老市场的那时与此刻交叠相印成家族史的影像纪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到底是哪里人」开始成为一种带点迷惘的人生课题。身为台南人的父亲,娶了嘉义小镇长大的母亲后,举家搬迁到了台北,开始了与现实奋斗长达20多年的日子。

在首都的日子宛如城市游牧,在那个台北捷运即将营运,101大楼只完成了短短几十层的年代,一家四口在一间与他人共用卫浴的小雅房开启了这场岁月。尔后搬家成为了一家人在城市里的某种规律,伴随著家中两个孩子的成长,前前后后在台北迁移了6次,从一开始的几包家当,到后来变成需要几台货车才能执行的大迁徙过程。在这样的游牧日子里,可以明显感觉到在父母的努力下,我们的生活水准愈来愈好。但一个北漂打拚的家庭,要在寸土寸金的台北拥有一个固定的居所实属不易,身为南国孩子的父亲也时常说著「台北是一个工作的地方,但不是一个生活的地方」,我不知道这样的观点是来自父亲在大环境打拚下的体悟,还是单纯思乡之情的宣泄,但在父亲退休后,他的确选择了南迁到台中的山区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逐渐放下工作再次找寻他认为的生活。

所以,你到底是哪里人?

国华街入口小巷。(摄影/王建勋)
所以,我到底是哪里人?这个连结「故乡」与「家」的人生课题,成为了我愈来愈难去面对的一种矛盾。以传统观念来说,父亲的故乡应该就是孩子的家乡,但学生时期的我对于台南的理解堪比一般观光客,要说情感的连结甚至不如我母亲的家乡嘉义新港;而在多次搬家后逐渐消散的归属感,让我也很难去声称台北是我的故乡。我到底是哪里人?在这个小小的岛屿里,我竟迷失了我的「故乡」。

这样的疑惑伴随著我很长的一段成长岁月,直到退伍上了研究所后,才开始透过不同的方式探索这个心中的疑惑。对于「故乡」议题的探索,我决定从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台南开始,毕竟就传统观念而论,这个地方的确最能被界定成我的「故乡」。为了再次认识这个城市,我花了比过往更多的时间回到父亲成长的地方──位于台南市中西区的<!–__ANNOTATION__={"text":"沙卡里巴(盛り场)","annotation":"

日文「seitei@twreporter.org ,若经采用将给予稿费或专案执行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