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 现实中的暴力:社会戾气与集体心理危机

王丹|对话中国智库所长
20241113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当下, 暴力和戾气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难以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并非局限于极端事件或暴力犯罪, 而是深深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成为了许多人生活的常态。 无论是日常的言语冲突, 还是愈演愈烈的社会暴力, 似乎都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缺乏安全感以及由此产生的集体心理危机。 最近发生的珠海汽车撞人的重大惨案, 就是这样的集体心理危机的最新展示。

其实,早在2013年上映的贾樟柯的电影《天注定》中, 就已经预言式地展示了这幅惨烈的画面。他通过四个个体的暴力故事, 勾画了一幅中国社会暴力化的面貌。从山西到四川, 影片将中国的四个不同地区串联在一起, 呈现出一幅横跨整个国家的暴力画卷。这种暴力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它还在无形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和社会关系中。 影片中每一个暴力事件的背后, 都充满了个人的愤怒, 不满, 恐惧和绝望,最终转化为一种破坏性极强的暴力行为。

社会暴力的蔓延和戾气的加重, 与缺乏安全感有直接的关系。 所谓缺乏安全感, 不仅指物质层面的不稳定, 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虑。 当人们无法感知到社会和家庭的安全保障时, 个体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感就会受到严重威胁。这种威胁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 比如焦虑, 恐惧, 无力, 愤怒等,进而形成集体心理危机。在经济增长无可挽回地走上经济衰退之路的时候, 这样的绝望的社会集体情绪就会潜滋暗长, 并逐渐传播和弥漫于社会。这种集体情绪的扩散, 必将导致类似的社会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 在当今中国, 国家暴力与社会暴力的互动, 构成了中国社会暴力化的双重压力。国家暴力的加剧往往是社会暴力蔓延的催化剂。当国家通过行政手段, 法律和暴力工具进行压制, 个体的反抗心理往往会在这种压迫下逐渐积累, 并在某个时刻爆发出来。 同时, 当国家习惯于使用暴力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 这样的示范效应, 自然也会影响到底层民众对于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的时候的心态. 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加剧了社会的暴力氛围,还可能威胁到国家的稳定。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集中爆发的,具有底层互害性质的社会暴力事件, 更像是一种社会的警钟,警示著未来中国社会可能走向的暴力革命局面。 我们知道, 暴力的蔓延不仅仅表现在个体的暴力行为上, 它甚至可能演变成更大规模的社会反抗。 一旦暴力从个体扩展到集体, 零星的暴力事件就可能演变为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集体暴力。 在中国,社会不满情绪的积累已经表现在各个方面:贫富差距的加大、阶层固化的趋势、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等等,这些都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很多人不愿意看到中国转型走一条暴力革命的道路, 但理想是丰满的, 现实是骨感的, 按照现在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 暴力和动荡就不是我们的选择问题 ,而是必须去面对的现实问题了。

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暴力和戾气, 中国社会亟需从根本上重构信任与安全感。只有恢复社会的整体信任, 才能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并有效预防社会不满情绪的积累。 但是诸如社会不公, 投诉无门, 人民缺乏表达意见和情绪的出口等等结构性的问题, 在中共的极权体制下, 要想解决, 都会遇到极大的障碍。 换句话说, 当今社会暴力事件的频发, 是与这个社会的体制和国家的治理方式密切相关的。 中国不改变极权体制, 不走上以法治为基础的宪政民主道路, 珠海事件这样的悲剧, 就会越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