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回应外界猜测称,该央行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外界此前猜测,中国政府正在考虑使用这一非常规政策工具来提振经济。

潘功胜在周三的一个金融论坛上表示,中国央行和中国财政部正在研究将二级市场国债交易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的方式。他否认了这种做法等同于量化宽松的观点。量化宽松是指,在用尽更传统的政策工具后,货币当局通过购买政府债券等资产来压低收益率。

潘功胜说,中国央行的债券交易将是一种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他还表示,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

中国国家习近平主席去年10月发表的一次讲话近几个月来引发了关于中国央行可能恢复在二级市场交易国债的猜测。在过去20年中,该央行很少使用这一政策选项。

中国央行不允许在一级市场上直接交易国债,通常也不在二级市场上这样做。该央行的做法是,以国债作为抵押,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各种借贷便利,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并经常降低银行必须持有的存款储备金额。

虽然仍有下调这些准备金要求的余地,但经济学家表示,随着中国债券市场趋于成熟,这种余地已变得越来越狭窄,将需要中国央行进行更频繁的债券交易。

自习近平发表上述讲话以来,市场一直在关注中国央行购买国债的迹象,但该央行似乎可能作为卖方进入市场,以抑制国债价格的持续上涨。中国央行下属的《金融时报》在今年5月末报道称,该央行将在必要时出售国债,并表示,收益率下降意味着现在不是该央行买入国债的好时机。

中国央行近几个月加大了对中国长期收益率下降的警告力度。在中国房地产行业低迷和股市波动的情况下,中国国债的价格受避险需求推动而上涨,收益率已跌至历史新低。这可能是促使潘功胜发表上述表明他对国债价格上涨感到不安言论的原因。他警告称,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

潘行长还试图淡化中国信贷增长近期放缓的问题,一些分析师认为,信贷放缓表明经济疲软。潘功胜表示,中国现有信贷存量规模庞大,再加上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下降等因素,全部信贷增速要像过去一样保持在10%以上是很难的。

潘功胜说,中国央行还将考虑对货币供应量关键指标M1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将个人活期存款和一些高流动性金融产品纳入其中。

中国此前公布的5月份M1较上年同期下降4.2%,这是自近30年前首次发布此类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该指标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企业的活期存款。

经济学家大多认为,中国5月份M1之所以下降,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决策者希望减少过剩流动性的背景下,银行存款4月份开始出现外流。近几个月来,中国央行整顿了银行为吸引存款而给予企业的优惠存款利率。经济学家表示,这些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已被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和政府债券。

经纪行Yuekai Securities的经济学家Luo Zhiheng表示,在衡量货币供应量时,将个人活期存款纳入M1指标将有助于消除波动性。Luo Zhiheng本周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如果将个人活期存款纳入M1,中国5月份的M1同比下降0.8%,小于官方公布的4.2%的降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