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脑|逐渐把不住风向的胡锡进和养蛊反噬的宣传标兵《环球时报》

CDT 档案卡
标题:逐渐把不住风向的胡锡进和养蛊反噬的宣传标兵《环球时报》
作者:贾葭
发表日期:2024.8.2
来源:歪脑
主题归类:飞盘胡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号称是中国发行量第二大的日报《环球时报》,最近几年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之下,仍然保有百万份的发行量,可见其根基之深。这份报纸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是中国特色民族主义宣传中分贝最高的喇叭,不仅极度反新闻专业主义,甚至不惜利用假消息及谣言来伪造新闻,拥有极为不堪、不光彩的历史。

但在报摊上,这份报纸却堪称畅销。对大多数的该报读者来说,除了需要附送一块香皂之外——因为《环球时报》采用的低廉油墨容易把手弄脏——这份报纸几乎是最完美的中国报纸。《环球时报》就像一个低配版的硅胶娃娃,满足了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对外部世界的意淫和不切实际的想象。

“民族主义、非理性”是外界批评《环球时报》的最主要理由。这在本世纪初,堪称是中国互联网上对环球时报的一致评价。记得2010年夏天,时任《环球时报》的总编辑胡锡进刚刚开设微博,短短两小时内,抨击其编辑思路与立场的评论多达数千条,甚至有网友直接谩骂。

这是一种很怪异的现象:创办三十年来,这份畅销的中文报纸,得到外界截然不同乃至对立的评价,并且在各种质疑抨击与褒奖赞扬中,孜孜不倦地制造令读者失智失聪的报道,并且以此为荣。国际媒体对其的总结是,《环球时报》是一份“商业民族主义”的新闻纸。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曾说,“部分在于吸引中国新的民族主义,为拥护军力扩张的声浪和对西方的强硬批评提供大量版面。”

不得不说,创刊三十年以来,《环球时报》有效地鼓动了狭隘民族主义与变态爱国主义,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一个歪曲的、遍布仇恨的外部世界,向世界传布了一个躁动的、非理性的中国声音,加深了中国与外国的相互误解,为中外关系埋下了罪孽深重的仇恨种子,让中国与文明世界越来越远。

最早的市场化官媒 从审查中获得空间

作为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的下属一级子报,《环球时报》的市场化起步颇早。这份创立于1993年的报纸,最初名为《环球文萃》,乃是一份周报。最初的报导内容乃是节选摘编全球各地媒体所刊登的趣闻轶事,休闲色彩较浓。

1997年,《环球文萃》易名《环球时报》,由人民日报派驻世界各地的记者在当地采访报道,转型做国际时政新闻。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后,《环球时报》邀请人民日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撰写相关稿件,是中国报纸中独一无二的独家新闻,从此一炮走红。当年7月,在李登辉的“两国论”之后,《环球时报》的单期发行量大增。据统计,1999年的平均发行量达150万份左右,远超1998年的40万份。 

《环球时报》早在炸馆事件、南海撞机事件当中,便极力鼓吹对外姿态强硬,赢得一些年轻人的好感,故而英国《金融时报》称其为“商业民族主义”:这一路线,在宣传政策上是安全的,在市场上是成功的。亦有论者认为这是对市场与政治的双重投机。

2000年以后,《环球时报》着力于美国、日本、台湾等地的报道,且报道倾向和立场日益偏向民族主义。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环球时报》与中国政府立场高度一致,但是又习惯用读者不那么讨厌的方式说出来。因而,受国内政治教育多年的青年与学生,理所当然成为其拥趸。中国申办奥运成功当晚,《环球时报》迅速发布当日号外,在当时的媒体中可称迅速。

韩国大使馆指责,该报“以低俗到难以启齿的表达方式”,无端指责韩国元首,甚至令人怀疑这还能否称得上是有体面的媒体发布的稿件。“新闻”被外国大使馆抗议,《环球时报》也算开创了中国官办媒体的先河。

《环时》英文版:国际主义精神分裂症

为配合中国奥运后的大外宣计划,《环球时报》于2009年4月20日推出英文版。这是中国境内第二份全国发行的英文日报。

当时在北京的不少外媒记者,接到了《环球时报》英文版的邀请函,并承诺提供“极富竞争力的薪水”。很明显,《环球时报》知道,中国媒体夸中国已经无效了,得让外国人夸自己,会更让人可信。不过中国从来不缺例如爱泼斯坦这样的老朋友,《环球时报》英文版很快物色到了两个外籍记者做顾问。

当时外界普遍的分析是,中国官方的《China Daily》在外国人那里可信度不高,需要一份新的英文日报,来改善中国在外语宣传上的不利状况。在英文的《环球时报》里,中国新闻与世界新闻并举,并受到英语世界的极大关注。

外界对英文版的期待似乎并没有落空。《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后,不回避敏感问题的态度被西方媒体高度赞赏。甚至,被公认不能报道的敏感话题,他们居然能够大作特作。举例言之,他们专访了中国的“防火墙之父”方滨兴教授,谈中国网络管制的技术。而这点是国内媒体不能碰的禁区。与此类似的还有,英文版甚至报道了中国网评员的故事,题目为《隐身的五毛》,而这个,对中文媒体同样是禁区。

再比如,中国作家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事,在国内媒体绝对是禁区,而《环球时报》则刊发报道与评论多篇。艺术家艾未未率领二十余位艺术家在长安街示威游行,中文媒体无一敢提,而《环球时报》英文版则做了详细报道。由于英文版假设的阅读对像是在华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因此,很能说明传媒管制政策上的“内外有别,中外有别。”

种种迹象表明,《环球时报》的中文版和英文版的话语体系与报道内容有相当大的差别。英文版曾专访过艾未未三次,对其艺术抗争多有正面评价。2011年4月初,艾未未被中国警方于北京机场带走,国内媒体亦不能报道,中文版则于4月6日刊出《法律不会为特立独行者弯曲》的社评,指责艾未未的艺术抗争越线。有传媒人士指出,如果对照着看中文版及英文版,会发现截然相反的立场。

但二者共同点则很明显。《环球时报》的中文版和英文版都获得了比国内媒体更大的尺度的默许。在涉外报道、涉台报道等领域中,这份报纸的两个版本无疑拥有更宽泛的尺度,也拥有更强大的议题设置能力,然后通过不同立场和角度的阐释,从而实现不同面向的“新闻导向”。

这种导向体现在,中文版面对国内,宣扬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展示中国崛起与历史苦难。英文版面对国外,大体靠近普世价值,展示中国宽松积极的一面。当然,这两份报纸的编辑团队不同,但领导团队则是同一个。这样的一种分裂,被网友称为“国际主义精神分裂症”。

一位曾经供职于英文版的编辑评价说,“胡锡进在新闻观上是个分裂的人。时势造就了他同时为中文版和英文版决策。他是有普世的新闻价值观的,中文版的报格已无法改变,他把自己这部分理想都倾注在了英文版。英文版谨慎地大胆,严谨地好奇,初有国际主流大报的风骨。”

 但同时他也认为,“英文版并不是胡锡进个人新闻理想的试验田,顺因时势罢了。这说明宣传部门高层思路的多元化。另外,外界指责英文版采编是在做给洋人看,虚伪,此言大谬。绝大部分采编人员利用这个平台,向上捅着透明的天花板。这股劲儿,并不是胡或者胡的上级能左右的。”

当然,编辑的立场并不能代表报纸的立场,但呈现在报纸上却无法分开。由于中国的所有报纸均系党产,即便有自由主义倾向的记者,也不得不在党中央主管的这个平台上发声,他们尽所能及的传递真实信息,这就是所谓的“捅天花板”。

不过,由于这份报纸的初衷是外宣需要,所以不得不做出靠近西方媒体的姿态。一来更容易在外宣领域取得外界的初步的、部分的信任,另一方面,客观上给内部具自由主义倾向的记者提供了空间。这种空间不是无限度的,曾经采访艾未未的记者文涛,就是因为与艾距离过近,而被迫离开英文版。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