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新宇 历史学人 2022-08-02 20:27 北京
作者:李新宇
1900年夏日的北京发生了许多事,看上去似乎是偶然的奇观,但所暴露的,却往往是某些常态。
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义和团引发的一连串事件。
拳民烧教堂,杀教士、教民,引来了列强的抗议,他们要求大清国给予保护,朝廷没有拒绝,却就是不见成效,而且事情愈演愈烈。于是,列强建议:既然大清帝国无力保护外国侨民,那就允许我们自己派兵前来保护。外国兵来了,而且要求进京,尽管是少量的,但这事非同小可。
谁能为大清抵御外侮?一些王公大臣看中了义和团。于是,义和团进京了,运动搞得史无前例,轰轰烈烈。
1
繁华的商业区,大火烧起来了,无数人倒在血泊之中。
翰林院侍讲学士恽毓鼎在他所撰的《崇陵传信录》中写道,拳民在右安门外焚烧教民的住宅,“无论男女老幼皆杀之,继焚顺治门内教堂……前门外商场,为京师最繁盛处,义和团纵火焚四千余家……火延城阀,三日不灭。”
仲芳氏在《庚子记事》中写道:“义和团焚烧顺治门大街耶酥堂,又烧同和当铺奉教之房,又烧顺治门天主堂,并烧医院两处,连四周群落约有三百余间俱皆烧尽,烧死教民不计其数。又焚烧西城根拴马庄、油房胡同、灯笼胡同、松树胡同教民居住之房数百间,砍杀男妇教民无数。”
这是大栅栏被烧的情景:“火光又复大作,烟焰弊日,作黄色。盖大栅栏有老德记药店房,为西人所开者,拳匪往焚之矣。已而西南风大作,以致延烧四处,东尽前门大街,西尽煤市南河沿,又逾河而至月墙两荷包巷,正阳门城楼亦被焚延及。是日,共计被焚店铺不下四千余家。至翌日,火尚未息。”(《西巡回銮始末记》)
一般群众习惯于响应领袖号召,更难抵抗利益的诱惑。于是,车夫小工,都不再干那既辛苦又挣不到多少钱的本行,纷纷参加了义和团。游手好闲的流氓无赖,则成为积极分子。“平素有私仇的,就在这时指为教民,于是杀掉全家;死者数十万人。”“杀人刀矛并下,肢体分裂。被害之家,婴儿未满月,亦毙之。”
时人的记录留下的大量材料不必引了,作家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是情景却不是想象。书中写道:
他们各处游荡,寻找“大毛子”,“二毛子”,“三毛子”,全都予以杀害。“大毛子”指洋人,“二毛子”、“三毛子”指信教的、在洋行做事的,以及会说英语的中国人。他们各处去烧教堂,烧洋房子,毁坏洋镜子、洋伞、洋钟、洋画,杀的中国人倒比杀的洋人多。他们证明中国人是否“二毛子”的方法很简单:让有嫌疑的人在大街上跪在义和团的神坛面前,向他们的神烧一张黄表,人有罪无罪就看纸灰是向上飞还是向下落而定。神坛是对着大街,对着落日的方向。要表示信义和团的人就要烧香,拜齐天大圣孙悟空……
民众进京杀人放火,是历代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但这次却大不相同,官兵不去禁止,更不去镇压。
不但不禁止,而且支持。仔细看,就不难发现,正是官府在背后撑腰,他们才敢这么干的。在那些烧、杀、抢的队伍里,其实有不少官兵,据当时的记载,“由棋盘街东廓起,东郊民巷、东城根、御河桥,皇城根、东单牌楼,王府井一带,官民住宅铺户货产,俱被武卫各军枪击火焚……”(仲芳氏《庚子记事》)焚烧这些地方的,竟然是大清帝国的武卫军。而在董福祥的甘军中,满人将士大多数加入了义和团。军队支持群众组织,一起在自己的国家里烧杀抢掠,在中国历史上,这是首次。
为烧杀抢做靠山的,不仅有军队和官员,而且有帝国王公贵族,载漪、载澜、载濂、载勋……一群“载”字辈,都是皇家的人,真正的国家主人。
其实,如果目光沿着熊熊燃烧的大火和血腥的杀人现场追踪作案者的踪迹,就不难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是从端王府、庄王府出来的。他们进京之后,就去端王府和庄王府报到,领取奖赏,然后上街行动。
慈禧太后也表态了,下诏褒奖义和团为“义民”,奖给两万担米面、十万两银子。
这是怪事吗?由最高层亲自发动和领导,在自己的京城打、砸、烧、杀、抢,真可谓“奉旨造反”。
“奉旨造反”,攻击的对象自然有所选择。成片的店铺被烧,是因为那里有“洋布”、“洋药”或“洋货”;成群的中国民众被杀,是因为他们信了基督教、天主教,或者家中有时钟、铅笔、火柴等洋人制造的东西。
不过,领导群众运动,朝廷经验不足,所以失控是难免的。义和团不仅抢烧教徒的住宅,不仅抢烧店铺,而且烧了翰林院和吏部、礼部、户部几个衙署,还烧了几个王府。就连支持他们的大学士徐桐的住宅,也被抢劫一空,然后放了一把火。
而且,错杀也是难免的。大清帝国的安徽提督姚大人身著清廷官服上街游走,见遍地拳民声言杀洋人。这位提督大人不知深浅,喝道:“升平世界,尔辈休要妄言!”并且警告他们:“汝辈今欲杀鬼子,行看将为鬼子杀也。” 拳民大怒,认定他是二毛子,把他拽下马来。提督大人说自己不是“二毛子”,但已然晚了。这位帝国的提督死在大刀长矛之下。亲友和部下闻讯前来抚尸痛哭,又证明他们也是“二毛子”,因而丧命于乱刀之下。
最严重的时候,甚至皇宫内也到处是义和团。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记述了慈禧对当时情形的一些描述:“势头也大了,人数也多了,宫内宫外,纷纷扰扰,满眼看去,都是一起儿头上包著红布,进的进,出的出……”
2
面对义和团的兴起,面对洋人的抗议和派兵进京之举,朝廷形成了两派意见:
一派以军机大臣王文韶、户部尚书立山、兵部尚书徐用仪、吏部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联元、太常寺卿袁昶等人为代表,主张把义和团镇压下去,以便使洋人不再派兵入京。他们的意见,也代表了一些重要的封疆大吏的意见,比如,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都赞同这种主张。同时,光绪皇帝也支持这种主张。
另一派以端王载漪、庄王载勋、辅国公载澜、大学士徐桐、协办大学士刚毅等人为代表,主张招抚义和团,利用义和团把洋人赶走。他们中的一些人很相信群众的力量,而且相信义和团有“神助”,可以“刀枪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