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特首透露跟新特首就民生福利不减已有共识,以致一般关注公共事务的市民曾把关注点聚焦于各项具体的民生福利有否增长,而特区政府在施政报告发表前一直冷静地以新闻稿表示有听取意见,但成功避免透露具体决定。于是,2025施政报告发表之日,就是真相解放之日。从威权主义的角度看来,有利于强化施政报告的重要性。
据2025施政报告,医疗券、残疾津贴、敬老金、养老金都有轻微调升。现金分享维持原额,但加上「符合条件」的标签。
明显新增的津贴惠民措施有两项:育儿计划和支援北上就业计划。
这项育儿计划是澳门被指生育超低之下,经内部反复研究下的决定。大抵是基于幕僚提供的统计分析资料(港澳两地法制传统不同,在港外雇人员的子女可以取得箔港居民身份,但澳门外雇人员子女却不能取得居民身份享受福利,致育龄外雇人员的生育意愿受压,外雇数量多自然影响统计结果)。岑特首在无奈中抛出「酒店有很多漂亮妇女很有能力生」的金句,抓来主观觉得这些有高潜力取精子的角色,形象化地标示这个问题,惟不敢修改法制推动她们生育,而在统计上剔除这群组又不符国际标准…….为挽救生育率超低的城市形象,只好津贴了。育儿计划是给3岁以下居民每月津贴1500元,只是效果如何,而日后若停津贴(包因婴儿满三岁或制度调整)又会否招来埋怨,就有待观察了。
从基层市民的角度看来,本澳输入外雇比重过高,对求职就业的生涯构成障碍,但理解部分中小企已习惯靠廉价外雇维持经营,难以立即升阶改变,因此寄望政府协调有足够资源的六大博企在有序削外雇保就业方面发功。可是,从威权主义的角度看来,博企集团正是政府期望充分合作,同时须投入各项资源建造政绩的合谋伙伴。
2025施政报告显示,博彩野蛮扩张的观点已经消逝。推动产业多元,促进四新产业,政府需要博企支持,而对方注资的著力点将涉及琴澳两地。对于削六大博企外雇比例速助本地青年就业,例如安排六大博企外雇比例有序回到20%之内为居民提供八千个稳妥督业机会,但已经被归类为将来有机会再检讨的话题。
为了应付保就业的期望,施政报告除了表明继续招商引资,继续与博企合作推行就业+培训计划,更重点新创支援北上就业计划,即高校毕业青年赴横琴及大湾区九市指定企业就业每月津贴5000元共18个月。这项创新,启动了本澳青年北上就业可能性。在政府联博企资源及区际政府合作之下,倘若打造大量成功案例,或许为本地下一代形成在大湾区(也包括澳门)规划生涯的意识。可是,倘若产生在18个月后停津贴而难解生涯困境的情况,就要看政府会不会继续处理了。
上届政府一度利用丰富土地资源尝试建造的房屋阶梯,已不幸被上届政府以「经屋永远姓经」和官定提高售价的方法,突发抑制需求,打折经济房屋和夹心房屋发展。2025施政报告不仅无意检讨修订打折房屋阶梯的施政方向,更直接削减了经济房屋和夹心房屋的土地资源。上届政府已具体开展的A区经屋土地规划仍继续,但曾预留进一步发展经屋的A区A13、B13、B14、B15及 B16地段已被消失;被上届政府临时大缩水的伟龙马路地段夹屋项目(原规划建8,000单位)被消失而缩水后改用作小量夹屋的祐汉顺利楼部份地段后也在施政报告被略去夹心房屋的称谓。
在政府倡导北上就业的政策下,本澳青年在本地就业上流进而置业上流的期望逐步减弱。在强调国家安全的背景,游行示威已非常态。政府让房3阶梯概念归于历史,亦不感到民意压力。这个形势,应当可以令手握过万豪宅待沽的权贵在动荡的世局中有觉得继续被保护的安心一面。
从民粹的角度,施政报告一个待决的问题是现金分享。现金分享维持原额,但加上「符合条件」的标签。至于「符合条件」的具体要求,有待特首稍后以行政法规规定。
特首曾注意到社会有意见指应继续派发,但调整完善现金分享的派发标准和方式,例如是否应设条件须常居澳门、把部分金额改为消费券形式派发等。有意见主张维持全民派发的方式,维持全球澳人命运共同体,也有意见认为应停止给予不常居澳门者现金分享而把资源留给在澳居民(但现金分享已定为10,000元)。排斥在大湾区常居者会不会违反融入大湾区政策?若要特意包容在大湾区而不常居澳门的居民则需要另设行政检测制度。至于是否应把部分金额改为消费券形式派发,则涉及是否要减少北上消费融入大湾区的政治取向。
岑浩辉曾表示下一阶段将征询意见,对这项行政法规作出调整。宜接下来这个月,政府会设置公开议论平台让澳门居民公开辩论,理性沟通,抑或沿用以发新闻稿的方式表明已经听取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