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望洋超高楼项目正在施工中。
东望洋超高楼项目早年因其高度破坏灯塔景观而被特区政府叫停,其后因无法与政府协议而「烂尾」十多年。于2022年6月文化局公布该项目最新发展,即维持已建好的81.32米,并将外观改为玻璃设计等,并强调局方向发展商提出的条件「基本」符合教科文组织的要求,而项目亦于该年下半年再动工。直选议员林宇滔指出,近日居民反映该建筑物顶楼疑似增加约两层的梯屋,高度超出原本的海拔81.32米,当局应监督该项目按照文化局及工务局已核准的工程计划进行,确保澳门历史城区的世遗「金名片」。
林宇滔就关于东望洋楼宇项目超出原建筑高度海拔81.32米之事宜提交书面质询。他在质询中指出,根据文化局资料,该楼宇高度将维持现有建成高度的海拔81.32米,即由原设计的海拔126.12米共36层,缩减至现有的19层,大幅降低体量;并删减楼宇原设计顶部造型构建物,进一步降低高度;同时将原设计弧形外观调整为直向线条设计,简化体量造型;原建筑大量的混凝土外观改为玻璃设计,以及配合银色铝材饰面。
2022年8月工务局在回复传媒查询时指,东望洋斜巷高层楼宇项目的业权人已递交正式的建筑工程修改计划,以及相关专业修改计划。其后,世遗中心和咨询机构在分析和总结时提及,知悉(recognising)该项目将完成到现有建筑高度并修改剩余的外墙等,并「欢迎(welcomes)现时处理该项目的方法」。
市民发现建筑物疑似增两层梯屋
林宇滔指出,近日有居民反映,发现正在施工的「东望洋斜巷18-20号」建筑物的顶楼,「疑似增加了约两层的梯屋,令建筑物高度超出原本的海拔81.32米。」
他又指,参考近年工务局发出有关世遗缓冲区范围内的「规划条件图」,由文化局订定之建筑条件是以「楼宇建构筑物的最高点」规范高度,而「楼宇建构筑物的最高点」是指楼宇或在楼宇屋面上之构筑物(如女儿墙、水箱或梯屋等)任何一部份的最高点的标高。另外,由东望洋楼宇项目的工程告示牌所见,住宅包括地库2层及上盖20层,比原本文化局向文遗会介绍的工程修改计划多了一层 。而根据2022年6月文化局在文化遗产委员会展示的效果图,「该楼宇亦明确没有现时建筑实物顶楼的梯屋结构,令社会不明白该工程有否按照文化局及工务局已核准的工程计划进行,是否符合世界遗产委员会已通过的工程计划,以及会否再次对澳门历史城区的世遗『金名片』造成影响。」
故此,他要求当局交代该项目最后确定的工程计划对于高度有何详细规限、现时建筑物实际高度为何,以及高度是否完全符合当局核准的工程计划及世界遗产委员会已知悉的处理方案?为何现时项目的楼层上盖数目比2022年公开的工程计划有所增加?若工程违反当局及世遗的要求,有何处理及补救方法?
何谓楼宇的最高点? 林宇滔要求当交代标准及陈述
林宇滔续指,根据文化局近年在世遗缓冲区内的规划条件图发出具约束力的建筑条件,建筑物的高度应按楼宇构筑物的最高点而定,而非屋顶之楼面的高度。由于现时的规划条件图对建筑物高度要求及限制有多种的形容及讲法,而非仅按照第01/DSSOPT/2009号行政法规所阐述的「楼宇的最高点」为标准。
为确保标准一致,避免再次出现关于高度理解的争议、甚至错误,故林宇滔要求当局清晰明确及公开「楼宇最高点」的标准及陈述。
林宇滔又指出,世遗中心已多次在报告中要求本澳向世遗及咨询机构提交「总体规划」及新城填海区主要项目的管理计划,确保任何新发展项目是支持而非危害世界文化遗产及其突出的普世价值(OUV) 。
故此,他要求当局交代有何具体规划及时间表以完成世遗中心的要求,避免继续出现「新城A、B区行车天桥」及世遗缓冲区楼宇限高等众多争议,确保澳门历史城区的世遗「金名片」不受影响。
东望洋烂尾楼的高度一直备受争议,在文化局公布该项目新高度后,「保护东望洋灯塔关注组」多次去信促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项目,并冀教科文组织能坚定其立场,认同该建筑的日后高度应减至52.5米,而非文化局所认可的81.32米。另一方面,一直关注灯塔保育、前城规会委员陈德胜则直批当局的决定有违第83/2008号行政长官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