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今(19)日举行全体大会,直选议员林宇滔在议程前发言称,本澳的自杀问题急需关注及正视,十年间本澳的自杀率上升了44%,其中介乎5至24岁自杀死亡个案为最多。然而,行政当局则以「鸵鸟政策」应对,以涉死者私隐为由对学生自杀消息三缄其口,同时未见公布完整的自杀统计资讯,让社会难以作更深入理性的讨论。
林宇滔又要求当局摒弃目前的「鸵鸟政策」,真正遏止本澳自杀问题恶化,主动制订专业客观的机制,及时合理向传媒公布自杀个案的关键资讯、提供原始数据,同时应明确订立降低本澳自杀数字的目标及负责执行的部门,并通过落实跨部门协作和增加资源投放确保有需要人士获得足够支援。
林宇滔指出,本澳接连发生多宗自杀及企图自杀事件,引起社会关注居民的精神压力及身心健康,有意见认为若本澳经济及社会气氛持续低迷,担忧未来的自杀问题可能愈趋恶化。
根据保安司数字,去年(2024)有91宗自杀死亡,自杀率达每十万人有13.6人,明显较国际平均约9至10人高,而且对比2015年的数字是9.4人,十年间本澳的自杀率上升了44%。「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的情况,去年5至14岁的自杀数字有4宗,是过去十年首次出现多于1宗,15至24岁有9宗,亦是十年来最多,可见本澳的自杀问题急需关注及正视!」
另外,本地企图自杀数字同样居高不下,去年企图自杀数字共249宗,是2015年的1.5倍,而且,过去五年5至24岁的企图自杀数字平均上升至整体的四成(2015至2019年平均占两成);透过上述两项数据,可见本澳自杀及企图自杀情况明显有年轻化的趋势。
关注自杀问题需数据
林宇滔批政府公布资讯有限
林宇滔又认为,社会要关注自杀问题,应先研究分析成因及趋势,但现时政府公布的资讯有限。以卫生局的自杀死亡监测为例,当局每季仅以新闻稿发布,而且数字只以性别、是否本澳居民作分类,也仅公布整体年龄范围,没有完整的统计资讯,根本起不到分析及对比等作用,社会亦难以作更深入理性的讨论。「必须指出,本人理解自杀低落情绪或会有传染,但这却成为近年政府有关部门不去正视问题的借口!」
他又称,自杀及企图自杀有年轻化趋势,但具体年龄或实际情况如何,社会却无从得知,因为政府公布统计数字的年龄划分是5至14岁、15至24岁等,无法得知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即使过去有传媒追问,警方多以涉及死者私隐为由,拒绝公布基本资讯;教青局更是对有关学生自杀的消息三缄其口,选择不公布、不回应。」
林宇滔表示,有心理业界人士反映,过往卫生局公布的「澳门中学生健康行为调查」报告,原本包含中学生自伤行为的数据资料,但新公布的报告却将有关资料删除。资讯不透明,令社会难以全面地探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林宇滔:曾出现青少年结伴企图自杀 前线疲于奔命被动应对
林宇滔又称,曾有教职员、社工、前线医护及纪律部队人员反映,「近年接触处理的自杀个案大幅增加,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及精神压力的个案愈趋普遍,加上青少年易受朋辈影响,曾出现结伴企图自杀的行为,也有个案多次企图自杀。」
然而,碍于目前跨部门协调机制主要停留在事后处理,没足够资源对个案提前主动跟进,也没有措施及介入手段确保当事人持续得到情绪及精神治疗支援,就算有个案持续出现自杀行为,前线人员只能疲于奔命被动应对,反映现时本澳的应对机制未能有效处理自杀倾向问题的个案。
林宇滔又表示,政府提出「预防胜于治疗」没有错,但居民更关心政府对已有情绪困扰人士的及时支援和帮助,以及实质的应对措施。早前在社会文化范畴的施政辩论上,社会文化司长柯岚回应心理健康及自杀率问题时表示,「身心健康不是医疗问题,希望大家重视文化和体育的功能。」引起社会不少讨论,反映出政府与居民的角度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