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之后,辉达一直位居美国大学毕业生最想工作的企业前1∼2 名。过去最优秀的工程师们会涌向苹果或谷歌,但现在一流的工程师们最想进的企业就是辉达。
通过与史丹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大学的奖学金计划和产学合作专案,辉达在学术界也确保了顶尖研究人力的补充。
而且辉达拥有 DevTech(计算专家团队),让这些研究不只停留在理论,而能将研究成果加以应用。毕竟大多数科技研究人员忙于将技术和理论发表为论文,却很少有能力将内容转移给业务部门(因为集中投入于研究,就无暇将研究商业化),但辉达的「研究→优化→商业化→行销」,整个流程非常完善,从决策到执行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不能不提到的 CUDA
辉达在 2006 年开发搭载 GPU 的游戏用显示卡的过程中,认识到能高效进行平行运算的 GPU 可以用于多种用途,于是投资 100 亿美元(约 3 千亿台币)开发了 CUDA。
结果,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 AI、自动驾驶、智慧工厂等各领域的开发者们都开始使用 CUDA。而由于 CUDA 与辉达的 GPU 互相绑定,因此 CUDA 的使用越广泛,GPU 的销量就越高。
CUDA 事实上已经成为业界标准,CUDA 上市的同时,公开了给开发者的手册,并且创建了活跃的社群,透过行销工程师进行宣传并且支援客户。一些主要的电脑科学系已经将 CUDA 纳入必修课程。20 年来,已经有许多领域菁英在使用 CUDA,要打破 CUDA 的垄断力并不容易。
在韩国,如果你有机会和工程师们聊,就会发现他们的反应都差不多。他们说,如果要使用 AMD 的 GPU,就必须先调整本来应用在 CUDA 上的软体,这让他们非常头痛。在韩国,AMD 被认为是 GPU 的「第二选择」,但事实上,辉达和 AMD 之间的差距非常大。
以市值来看,辉达约为 3 兆美元,而 AMD 的市值是 2621 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 11.4 倍。因此,甚至有工程师们直接建议公司不要使用 AMD 的产品,等辉达的新晶片出来再说。工程师们这么说,意味著他们对辉达有很高的忠诚度,也显示了目前并没有能够挑战 CUDA 这道强大护城河的竞争者。
辉达的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撼动
黄仁勋在 2024 年 SIEPR(史丹佛经济政策研究所)经济峰会上表示:「即使竞争对手免费提供晶片,也无法击败辉达。就算辉达的 GPU 价格比竞争对手贵,但从资料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管理成本等营运角度来看,竞争对手的产品性能很难赶上辉达的竞争力。」这句话适切地表达了辉达目前在 AI 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辉达最近正尝试在东南亚建构 AI 基础设施。而且不仅限于 AI 领域,他们还在将业务扩展到其他行业,包括机器人、自动驾驶、物流甚至生物科技,不只与各种企业合作,也与政府机构合作。辉达未来的变化和发展值得期待。
(本文出自《NVIDIA辉达之道》 作者: 李德周 原文作者:이덕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