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政府鼓励民众花钱,但中国的消费仍不会有大的起色。
图片来源:ZUMA PRESSZUMA PRESS
(本文来自《华尔街日报》每周三发送的中国洞察新闻简报,该简报由本报首席中国记者魏玲灵主笔,她在同事Clarence Leong的协助下与您分享她关于中美竞争动态的独家解读。点击此处,即可订阅这份简报。)
主管经济的中国官员一直忙着鼓励消费。然而,人们却反其道而行之。
这是因为政府没有具体的行动来支持这种劝诱;到目前为止,政府只是在空谈。至于诚意有多大,尚不清楚。
显而易见的是,人们都在持币观望。中国央行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中国住户存款激增人民币7.13万亿元(约合9,800亿美元),数字相当惊人;住户存款余额大约为人民币150万亿元,八年来增长了超一倍。
中国央行上周公布的其他一些数据也表明,中国消费者和企业对官方发出的消费和投资号召已有强烈抵触情绪。他们正在将资金从流动性更高的账户转移到中长期存款账户中。
5月份,中国狭义货币(M1)供应量(基本上是消费者和企业可以立即使用的货币)同比下降4.2%,创下自M1数据发布以来的最大单月同比降幅。广义货币(M2)供应量同比增长7%。M2供应量基本就是M1供应量加上持牌银行的客户储蓄及定期存款。
5月份, M2减M1的增速差扩大至创纪录的11.2%。中国央行官员用该指标来考察中国经济的活力。
M2减M1增速差越大,说明人们对经济前景越悲观,从而越不愿意消费和投资。换句话说,中国经济正在丧失活力。
但是,鲜有经济学家会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已经见顶。
正如《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去年在头版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所述,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是政治因素。
指向不一
中国经济弊病最明显的解决方案是中国政府制定促进消费和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这将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平衡、更接近美国和西欧的经济体。中国政府过去也曾论证过这一观点。
不过,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家庭消费仅占GDP的38%左右,近年来相对保持稳定,相比之下美国则占68%左右。
要想让人增加消费,中国政府就必须扩大相对而言保障力不足的社会安全网,增加医疗、失业和退休福利。换句话说,中国政府必须对民众进行投资,才能让他们相信自己不必存那么多钱。
然而,尽管习近平和他手下的官员一直在敦促人们消费,但他们内心一直对美国式的消费心存疑虑,认为这种消费是一种浪费,而当前中国的重点应该是增强工业能力,并为与西方的潜在冲突做好准备,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曾做过相关报道。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消费并不能带来中国政府所期望的制造业驱动型增长。
一些投资者和分析师寄望于将在7月召开的中共高层会议,即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希望政策真正转向消费。在过去几年,类似的会议都曾传出过令市场振奋的增长催化剂。
但是,除非中国政治发生变化且习近平全心全意拥抱消费经济,否则这种希望可能依然会是一场空。
在您看来,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结束了吗?回复本期新闻简报,或发送邮件到lingling.wei@wsj.com与我交流。请附上您的全名和所在地,我可能会在下一期新闻简报中刊登您的见解。
本周要闻
· 一部热播的中国电视剧正在宣传新疆田园诗歌般的美景,这与当地一度动荡和涉嫌侵犯人权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 中国在秘鲁新建的一个巨型港口引发了美国的担忧——美国长期以来视南美为自家后院,而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 美国艾奥瓦州一所高校的四名教师在中国东北部被刺伤,这一事件引起了美国的关注。
本周数字:38%
欧盟上周表示,将在现有10%关税的基础上,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额外关税,最高可达上述数字。尽管此举在意料之中,但仍会扰乱许多志在征服全球市场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计划。
本周图表
最新官方数据显示,尽管政府上个月推出了一些迄今为止最激进的刺激措施,但中国房价仍在加速下跌。中国持续多年的房地产繁荣局面在2021年告终,自那以来,房地产行业一直未能摆脱供应过剩和买家情绪低迷的困扰。
读者来信
上周,我们问读者,在他们看来,中国经济放缓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以下是一些读者的看法:
“最明显的影响是,用于旨在提升中国重商主义影响力的国际项目的资金减少了,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但也不限于此。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这样一种看法,即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中国这种由政府主导、资本参与的经济模式是管理国家经济体系的一种更具竞争力的方法。中国模式的优势受到了严重损害,而且很可能是永久性的。”——Kevin Brandon,新罕布什尔州莱伊海滩
“随着人们因经济放缓所经历的痛苦增多,经济自由与一党专政之间的矛盾将变得难以忍受。正如你在文中所提出的那样,经济与政治之间的这种斗争最终必须得到解决。希望能够和平解决。”——Larry Parker,田纳西州勒诺城
(读者来信的内容经过精简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