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与随想|再谈“偏科”:这个词就不应该存在

相关阅读:往事与随想|“偏科”应是常态,“不偏科”才不正常

因为中专女生姜萍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的事情,我前天写了一篇《

标题:再谈“偏科”:这个词就不应该存在
作者:
往事与随想
发表日期:2024.6.17
来源:微信公众号“往事与随想”
主题归类:中国教育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叛逆期”这个词被广泛使用,对人的认知影响是很大的,同理,“偏科”也是如此。

我之所以反对用这个词(包括上一篇用那个标题),就在于应该反思的不是个体,而是这个规范和机制——难道不是应该把所有人都同等对待吗?

这是上一篇的读者留言,我觉得说得特别好,也正是这句留言触发我再写一篇的欲望。

上一篇我贴了一张图,加拿大安省高中选课的科目要求。

这个表格可以说明很多问题,简单的说,偏科在加拿大太正常了,甚至是刻意培养的结果,此处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最后说一下:中国可以学吗?

我认真思考了,觉得学不了,因为教育制度背后是政治制度。

从操作的层面,要提供足够丰富的选择,就必须有足够多元的来源,基础是一个足够开放的社会。这边有公立教育局,有天主教教育局,还有私校,课程除了学校自己设置,还有对外合作,而且不同层级的人都有相当的自主权。而大一统必然导致标准化,整齐划一既是需要,也是能力——即便它想多元化,它也做不到

除了运作机制所不能,目标同样大相径庭。

科举制度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对世界最了不起的制度贡献(相比之下四大发明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但可惜的是,到今天它仍然只是一个筛选淘汰机制,是唐太宗说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而不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教育为谁服务?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本质而言,它不仅是洗脑,更是服从性测试。毫不夸张地说,中学阶段的思政、历史有百害而无一利,几乎每一页都是有毒的,就是一坨狗屎。为什么要让你吃屎?因为吃了就意味着服从,如果你不能经过这个测试,要你何用?

回头开头那位读者所说的“善意的社会”,何谓“善意的社会”?一个最基础的出发点就是把人当人看,而不是把人当工具。而如果大的制度不把你当人看,教育制度岂能把你当人看?这话只能说到这里了。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半天,不能帮助解决问题,说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它不合理,更不是天然合理。而知道本身也是很重要的事情。